•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评论
  • 7:信息披露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 当龟兹石窟邂逅数码技术
  • 在线高等艺术教育
    “互联网+”的又一道大餐?
  •  
    2015年7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当龟兹石窟邂逅数码技术
    在线高等艺术教育
    “互联网+”的又一道大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龟兹石窟邂逅数码技术
    2015-07-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陈晓红 ○编辑 陈羽

      

      近日,记者随华东师大艺术研究所博士考察团考察龟兹古国遗存的克孜尔千佛洞,在这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佛教洞窟中,记者在沉醉于那些古代壁画的魅力时,也为这些洞窟在历史上遭遇的自然与人为的损坏而揪心。在考察现场,记者遇到了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公司负责人,得悉他们早在三年前就完成了克孜尔第17窟等比例高精度还原性复制,为龟兹洞窟的保护独辟蹊径。

      洞窟保护千年难题

      作为西域古国,龟兹早在3世纪就成为佛教国家,其佛教石窟包括以克孜尔千佛洞为首的6个石窟群,其中克孜尔石窟3世纪起率先开凿,比敦煌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在近2000年的历史上,龟兹洞窟历经战乱、宗教迫害以及外国冒险家的盗割,许多洞窟里的精美壁画受到了难以修复的损坏。新疆龟兹研究院成立后致力于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但正如其院长徐永明所说的,在数字技术没有普及前,他们对壁画保护运用最多的方法是古老的绘画临摹技术,将一些珍贵的壁画临摹保存,但这种方式人力、物力耗费较大。

      克孜尔千佛洞陈列馆展示的“新一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其中不仅以三维方式复原了洞中的壁画,还有一截仅存下肢的佛像,是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的。龟兹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建林向记者介绍了正在现场忙碌的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公司的总经理张晓迁。据张晓迁介绍,该公司属于上海印刷集团,从事数码图像与数码印刷技术的设计与研发,通过对高端艺术品的数字化采集与高仿真复制,已经成功实现在数字化采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管理与还原。他们在洞窟里先用三维扫描仪收集洞穴的形态数据,然后将数据输入电脑,通过数据合成图像,然后进行拼接合成。

      第17窟大出风头

      2011年3月,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公司正式与新疆龟兹研究院合作开展壁画洞窟还原保护工程。他们选择第17窟作为试点。徐永明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第17窑洞体,是因为这个洞体位于克孜尔千佛洞的中心,洞窟遗留的壁画具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复制具有相当的难度。尽管此前龟兹研究院在数码化进程中遭遇过挫折,但在上海专家的帮助下他们一举成功:2012年7月,一座总面积80平方米,被分割成11块、重5吨的第17窟复原洞窟实体模型终于在上海建造完成,就连壁画残缺、破损的地方也保持原样。

      正如张晓迁所指出的,他们复原的是一个小小的洞窟,却搭建了一个珍贵的平台,其中,高精度壁画采集,实现壁画数字化,达到文化资源的永久性保存;3D打印实现石窟结构的高精度还原;通过色彩管理与校正,实现壁画高精度平面输出;多维数字化展示,达到石窟壁画艺术的广泛传播。第17窟还参加了2012年9月26日开幕的“2012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引起了壁画圈内外人士的热烈反响。

      创立复原保护规范

      之后他们又在“新一窟”采集数据,并有了进一步的探索——用3D打印技术复制了洞窟内佛像的残肢。徐永明表示,现在首当其冲的是要形成一个数码技术对壁画保护及复原的技术规范。如今,数字化在其他领域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文物保护领域还是刚刚起步,所以很有必要形成技术规范。“我越发认识到数字化采集对壁画保护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方式,比如说在上海进行展示的17号洞窟的作品,通过数字化可以完全将壁画雕像100%的展示给观众,而观众并不需要到真实的地点来欣赏。”他还表示,未来还要再进行5—6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这还是一个实验过程,最终的数据要在规范形成之后陆续整理出来。

      对于上海数码商务图像公司及其所在的上海印刷集团,正面临从传统的印刷企业向数码企业转型。张晓迁表示,一方面公司的数码还原技术在大量遗存类似龟兹克孜尔洞窟的新疆乃至大西北地区大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前两个洞窟的成功搭建与展示,意味着他们有了高精度壁画采集——高精度石窟模型还原、壁画复制——多维展示传播的平台,他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洞窟的移动化,在这些洞窟的美术资料的线上与线下的出版、传播与相关艺术衍生品开发方面更有无限的前景。通过这个数字化平台,那些身居西北和深山的佛教遗迹有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