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市场
  • 4:公司
  • 5:互动
  • 6:研究·宏观
  • 7:信息披露
  • 8:艺术资产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伦勃朗的时代》 巴洛克的魅力
  • 程保忠:漫山飞雪中的乡愁
  • 聚焦龟兹:
    佛教艺术品市场空间广阔
  •  
    2015年8月1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伦勃朗的时代》 巴洛克的魅力
    程保忠:漫山飞雪中的乡愁
    聚焦龟兹:
    佛教艺术品市场空间广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伦勃朗的时代》 巴洛克的魅力
    2015-08-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李虎 ○编辑 陈羽

      

      16至18世纪的欧洲,经历了宗教的改革、科技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历史见证了欧洲的变化,成就了其三百年波澜壮阔的艺术景观。近日,南京博物院开展的为期两个多月的“伦勃朗的时代”欧洲古典油画展,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欣赏欧洲这三个世纪的精神信仰与社会文化的绝佳机会。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本次展览之所以起名叫《伦勃朗的时代》,多少有些名不副实,因为此次来华的61幅经典欧洲油画全部来自意大利著名国立美术馆——都灵萨包达美术馆。但其中仅有3幅为伦勃朗的原作,其余均是同时代优秀艺术家的作品,部分还是萨伏伊王朝的古代收藏。尽管许多观众对于伦勃朗原作数量稀少略感失望,但对于美术爱好者来说,“欧洲最优秀的风景画家”克劳德·洛兰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还是能让那些希望透过伦勃朗观察巴洛克艺术风格的观众大饱眼福,这些意大利都灵“国宝级”作品通过对宗教、神话、风景、风俗、静物、动物以及肖像等题材的尽情描绘,让行走在其间的人们,不得不叹服于这灿烂的视觉艺术。

      圣母与圣子,宗教画永恒的题材

      自中世纪以来,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题材的绘画在欧洲艺术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一直延续到17、18世纪。而反映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不仅是审美意识的表达,更是教会机构指定的、对信徒们进行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宗教画的主题取材于《圣经》故事,圣母玛利亚和圣子基督是西方宗教主题的油画中特有而永恒的题材,是欧洲各阶层所喜爱的宗教形象。

      一进展厅大门,便能看到《圣母玛利亚与圣子》《圣母献耶稣于圣殿》两幅宗教油画。《圣母玛利亚与圣子》的画面中,圣母玛利亚的身子被宽大的帐幔包裹着,脸温柔地贴着怀抱中的婴儿。这幅17世纪的作品,是画家焦万·巴蒂斯塔·萨尔维的代表作之一,常常被人复制、模仿。蓝、红为主的色调精细地描绘出人物的脸部、皮肤和帐幔的优雅感。画面中母亲与熟睡在她温暖怀抱中婴儿的亲密感情让人看得心生怜爱。萨包达美术馆馆长巴瓦女士告诉记者,因为圣母知道,过不了多久,她的孩子就将离她而去。

      以绘画再现传说与众神

      16-18世纪,以绘画再现传说和众神的故事广为盛行。这种题材满足了文化赞助人和收藏家的喜好。一些画廊围绕此类题材收藏艺术品,并逐步形成“系统化”收藏的态势。不同国度的神话故事激发了各个时期画家们的想象力,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例如罗马神话中宙斯的爱情故事。18世纪历史题材的绘画偏重于对古代历史主题的再现,塑造了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及其事迹,同时逼真地刻画出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意大利都灵萨包达美术馆馆长巴瓦特别向记者介绍了卢卡斯·范·希尔创作于16世纪的《战争中的人文艺术》,画面中有7个女人躲在古代遗迹的山上睡着了,这象征着音乐、修辞、天文等人文科学在战争中被遗弃。画面右下方描绘了军事冲突,直到上帝的信使从天而降,唤醒沉睡的女人们,宣告拥护艺术的和平时代来临。

      肖像画是“一个时代的主题”

      在当时,距离相隔较远的人彼此之间交换图像的方式只能通过画像,这在联姻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出于交际原因和象征意义,肖像画成为一个让所有欧洲宫廷都感兴趣的主题。“当时没有照相机,而肖像又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大家都希望能拥有众多肖像画。”巴瓦解释道。

      在此次参展的作品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7世纪艺术巨匠伦勃朗的肖像画,我们能看到的便是他留下的100多幅自画像中的2幅。“一幅是其30岁时,一幅是60岁时。”巴瓦诚恳地告诉记者,由于伦勃朗会请弟子们一起画,所以这两幅画都不能确定是否是伦勃朗自己画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都是他一个流派的。据了解,伦勃朗经常用舞台高光般的亮色来描绘阴暗背景下的人物。观看这两幅画,你便会发现,画作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在气质,尤其是描绘伦勃朗60岁的作品,画家着意突出脸部的内在气质,仿佛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