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资本圈生活
  • 9:评论
  • 10:研究·宏观
  • 11:研究·市场
  • 12:上证观察家
  • 13:数据·图表
  • 14:股市行情
  • 15:市场数据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当前世界经济十大问题与应对之策
  •  
    2015年8月6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研究·宏观
    当前世界经济十大问题与应对之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前世界经济十大问题与应对之策
    2015-08-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全球经济增长率情况(同比)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同比)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全球主权债务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率(2013-2016)
      数据来源:WEO Update,July 2015,IMF
      2015年5月以来主要国家国债收益率走势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IMF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编者: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全球化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世界经济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深入跟踪研究世界经济问题,谨慎研判世界经济走势,对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意义重大。

      □王天龙

      

      当前世界经济值得关注的十大问题

      当前世界经济中的以下十个问题,或者说世界经济呈现出的十个特点,值得我们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高度关注。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仍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出现了断崖式下跌。之后在各国政府的协同努力下,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2015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增长,但是增长动力明显不强。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未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尚处在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做出这个判断,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全球增长仍未回复到危机前的状态。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8%,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3.3%和3.2%。从2000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增长情况看,今后三年全球经济仍然处在增速下行的态势之中。

      而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际贸易还很低迷。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预测,2015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为4%,远远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十年平均年增长6.7%的水平。全球贸易低迷,表明世界经济增长仍然乏力。

      二是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前期危机应对政策的消化阶段。各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采取的种种宏观经济政策,其负面影响仍在延续和发酵,并正引发新的问题。全球经济并未康复,危机后遗症特点明显。

      第二,发达经济体各有苦闷,增长动力不强。

      从数据上看,美国经济增长情况相当不错。2010年以来,美国经济同比增长均在2%以上,201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88%,成为发达经济体板块的领跑者。但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美,经济复苏动力在减弱,去库存压力在加大,通缩压力上升。

      今年以来,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一直在-0.2%至0.1%之间的低位徘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美国银行业在囤积资产。根据彭博社报道,2015年以来,美国银行业连续增持美国国债和机构债等安全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今年2月份,美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已经超过2014年全年水平。商业银行囤积资产和现金,表明美国银行借贷意愿很低,是实体经济低迷的重要反映,抑或为未来潜在冲击做准备。

      欧洲经济复苏一直低速温和,201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1%,在欧洲央行量化宽松政策刺激下,通缩形势也有所缓解,CPI6月份已经“转正”。但欧洲经济前景仍然堪忧,主要是其实体经济仍然缺乏新的增长点,重振竞争力任重道远。加之欧元区失业率很高,部分重债国深受债务危机困扰,地缘政治和欧元区内政治持续干扰其经济发展和重大问题决断,预计欧元区经济难有大的起色。

      日本经济复苏稍好于预期。2015年一季度环比增长2.3%,是近15年来的最高涨幅。但由于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口老龄化严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影响其与亚洲邻国的经贸关系等因素,日本经济仍将在迷茫中徘徊。

      第三,新兴经济体脆弱性上升,或面临较大调整。

      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和重要性上升,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中值得关注的大事。特别是2008年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但目前,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走势正在分化。印度经济比较抢眼,2015年一季度增长7.5%,是金砖国家中增长最快的。南非经济增长保持稳定上升态势,一季度回升至2.1%。中国经济增速虽略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

      与以上国家相比,金砖国家中的俄罗斯和巴西经济增长则不那么乐观。受西方制裁以及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影响,2015年一季度俄罗斯经济同比下降1.9%,为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巴西经济一季度同比下降1.6%,连续四个季度下降。其他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形势也苦乐不均。

      新兴经济体经济走势分化,发生动荡和调整的概率上升,是当前国际经济中值得关注的风险。

      一是出现金融动荡。2015年6月份新兴市场遭遇了 2008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资本流出。根据IMF数据,2014年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总额出现了1995年以来的首个年度下降,国际资本异动正在消耗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外汇储备。

      二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兴经济体国家结构性改革进展迟缓,在全球经济的繁荣时期,很多国家未有效推进改革,而逆风时搞改革则更加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重要硬伤。

      三是债务风险累积。尽管从债务规模和债务杠杆率来看,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债务形势仍然相对安全,但近些年新兴经济体的债务增长速度过快。根据麦肯锡数据,2007年以来,全球债务增长中有47%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债务增长过快,违约风险相应加大。

      第四,大宗商品价格下行,世界经济通缩风险上升。

      2013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开始呈现下跌态势。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从570左右的高点开始下跌,2015年5月份以来,CRB指数快速下跌至目前的409.96。IMF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也从2014年1月的180.12,下降至2015年6月的123.3。

      原油价格从100多美元/桶开始下跌,降至目前的60多美元每桶。低油价对全球金融体系是重要威胁,主要是很多国家的油企,油价下跌时囤积了很多石油等待油价回升,但从目前情况看,油价短期内可能不会大幅回升,这使得相应的储存费用、银行贷款以及相关证券化资产都有遭受损失的风险。

      国际铁矿石价格也跌至低点。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很可能把全球带入通货紧缩的泥潭。从目前全球通胀形势看,世界经济通缩风险越来越大。IMF发布的全球CPI显示,发达经济体七国集团(G7)通货膨胀率2014年仅为0.98%。2015年美国、欧元区、日本的通胀水平均均在0%左右徘徊。通缩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购买力的同时,也会加重债务负担,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第五,全球债务杠杆率增加,可能引爆新危机。

      希腊债务危机成为目前全球市场的焦点事件。实际上希腊有大约15亿美元的债务已经违约,这也使得希腊成为IMF历史上首个违约的发达国家。7月13日,欧元区领导人就希腊第三轮救助达成一致意见,以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SM)给希腊改革以金融支持,这避免了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最坏结果。但希腊问题只是欧债危机的冰山一角,预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卷土重来。

      首先,欧元区主权债务负担仍然非常沉重。2015年一季度,欧元区债务占GDP的比重为93.2%,不仅远高于60%的警戒线水平,而且延续上升态势。一些重债国比如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债务形势并未根本好转。其次,欧元区经济增长疲弱,制约债务问题的解决。再次,政治干扰和制度缺陷仍然存在。从全球范围看,欧债危机是全球性主权债务危机的预演和缩影。全球主权债务风险正日益显露,可能成为新一轮危机的引爆点。

      2008年以来,全球主权债务不断增加。根据相关数据,以2013年汇率折算,到2014年二季度末,全球债务存量增长了57万亿美元,债务杠杆率(用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衡量)从270%上升到286%。目前全球债务总额比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还多,发生危机的概率在上升:一方面由于原油价格重挫,可能导致很多能源类公司会违约。

      另一方面,全球国债收益率在飙升。特别是2015年5月份以来,投资者加速抛国债,全球国债收益率上升,美国、欧元区、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的国债收益率都出现飙升。国债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石,很多金融产品跟国债市场挂钩,如果国债市场大跌,可能会导致大量以国债为抵押和质押的杠杆产品平盘或者清盘,进而传导到股市和商品市场,引发连锁危机。

      第六,美联储加息临近,加剧世界经济波动。

      美联储主席耶伦近期已经明确表示,美国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加息。从美国经济基本面、维护美元国际地位以及引导国际资本流动的需要等方面来看,美联储加息也将是必然选择。从历史经验来看,美联储在长期低利率后实行加息,往往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引发局部金融危机,1980年代的拉美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均如此。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投放流动性,导致部分新兴经济体国家资产泡沫化,经济、金融脆弱性上升。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意味着近6年来支撑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宽松货币环境发生改变,将极大地增加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美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利率水平直接影响全球很多资产价格的确定,特别是全球以美元计价的债务比重很高。美元流动性收紧、汇率走高以及加息,都会使债务国还本付息的难度加大。

      此外,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很多商品出口国用来偿还债务的美元收入因此减少,更使得这些国家雪上加霜,变得更加脆弱,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大增。美元的特里芬难题,使得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第七,全球主流央行政策分道扬镳,货币战争渐行渐近。

      与美联储加息预期相对应,是其他主要国家央行实行降息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主流央行政策分道扬镳,导致全球流动性环境冰火两重天,更加剧了全球资本异动。2015年年初开始出现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潮,几乎全球所有主要国家的央行都参与其中。欧洲央行3月份推出了欧版QE政策,从3月9日至明年9月,每月花600亿欧元购买总额1万亿欧元的欧元区债券,向经济中释放流动性。日本央行6月19日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维持其宽松货币政策不变,继续以每年80万亿日元的规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此外,包括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以及丹麦、瑞士等国家也都实施了降息,宽松货币政策在全世界全面开花。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将给国际经济带来两个主要风险:一是导致全球资金流动变局。如欧元区资金正涌向美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很多机构也在撤离欧元。IMF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央行有28%的储备资产是欧元,到2014年三季度已经降到22.6%。二是全球宽松潮可能会引发汇率战。主要国家货币竞争性贬值会冲击全球汇率体系,引发汇率大幅波动,对全球贸易开展和实体经济复苏具有巨大不利影响。

      第八,规则之争激烈,美欧联手为全球建章立制。

      全球规则之争已经超越了市场和商品之争,成为全球竞争和大国博弈的制高点。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申请国会的贸易谈判快车道授权(TPA)时,主打牌就是美国必须制定经济规则。值得关注的趋势是,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正联手为全球经济未来建章立制,力图掌握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突出表现在全球经贸规则的“T协议”三角上,即美国主导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美欧正在开展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以及美欧主导的服务贸易规则(TISA)。其中TPP和TTIP已经引起广泛注意,但TISA可能是一个更加需要重视的领域。TISA谈判启动于2013年初,旨在推动达成更高标准的服务贸易协议,在跨境数据流动、国有企业非公平竞争等方面设立新规则。根据现有文件资料看,参与TISA谈判的23个国家和地区,其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二,服务贸易额占到全球贸易额的68.2%。TISA谈判独立于WTO框架之外保密进行,达成协议后再与其他希望进入的国家进行谈判。

      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个T协议三角中,没有金砖国家的参与,有意将金砖国家排除在外,隐含着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对金砖国家的戒心。美欧也在这个T协议三角中,加快建立汇率制度规则,加快打造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这一动向和趋势,应该引起各国高度关注。

      第九,地缘政治动荡,世界进入多事之秋。

      全球经济走势分化正在导致地缘政治动荡与混乱,而政治混乱又反过来加速全球经济走势分化。乌克兰危机仍然在延续和发酵,而中东则战火重燃。2015年4月,沙特对也门开始进行空袭,拉开了海湾合作委员会军事介入也门冲突的序幕。

      也门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其产油量每天也只有十几万桶,但是它紧邻全球能源贸易中心沙特,控制着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亚丁湾和曼得海峡,这是油轮东出波斯湾向西航行的必经之路,而曼得海峡2013年原油和精炼油输送规模约为3800万桶,一旦横亘于非洲之角和中东之间的曼得海峡被封锁,就会导致从波斯湾到苏伊士运河和苏麦德输油管道的游轮停运,对石油市场投资者的心理将造成重大冲击。

      也门正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和伊朗之间冲突的最新战场,其发生长期冲突的可能性,增加了沙特和其他海合会国家被迫卷入战争的风险。普遍认为,新一轮中东战争或已爆发,将对国际原油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影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

      第十,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成世界经济亮点。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而且变得越来越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工业4.0,智能农业、众筹、众包等新经济要素不断涌现,也在催生新的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世界上很多国家正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满足需求、升级产业和创造市场,并将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比如Uber、滴滴打车等现代“共享经济”正成为重要的经济形态,其特征是整合信息数据库,建立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的第三方平台,线上聚合消费需求并牵线搭桥,线下进行服务交易和移动支付,帮助消费者获得更加便利实惠的服务,引领新一轮消费革命。美国已经出现对共享经济的投资热潮,2014年风险资本投入约17.3亿美元。

      共享经济理念与实践正在迅速发展壮大,全球现在有数千家从事共享经济的机构,涉及交通运输、融资信贷、房屋租赁、音乐电影等领域。2013年共享经济领域共创造了35亿美元的收入,年均增速逾25%,并且已经建立起了初具规模的受众群,呈现自我进化的良好态势。英国商务部认为,共享经济等新商业模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具有巨大经济潜力,英国将采取欢迎和支持态度,并力争成为该领域的前沿领先者。

      

      我国宏观调控应趋利避害审慎应对

      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应该审慎应对,做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和准备,力争做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第一,以更积极的政策姿态应对全球通缩风险。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教益之一,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以熨平经济周期为主要目标,实行逆周期操作。从全球形势看,目前全球经济陷入通缩的风险增加。我国的经济运行也存在一定的通缩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从2014年7月以来开始呈现下降态势,截至目前平均涨幅不到2%,今年6月份CPI涨幅仅为1.4%。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更是严重,2015年1月以来平均同比下降4.5%左右。

      经济下行将继续导致需求不足,反过来又对经济形成负面影响。通缩可能会导致公司削减工资或者裁员以维持利润,会加重企业债务负担,加剧金融体系的风险累积。因此,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在稳中求进的政策总基调下,更加适度强调“进”的方面,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相对宽松。

      第二,应该采取继续适时降息降准的货币政策。

      通缩风险是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不大,放松货币政策具有空间。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比较高,应该继续适度调降。货币对经济运行影响复杂,货币政策过紧,容易造成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逆向调整。因为资金越紧张,那些没有硬资产抵押、资金可得性差的创业企业、民营企业、科技企业就越难以融到资金,从而难获发展。而那些有硬资产抵押的行业,往往是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房地产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这些行业可以凭借其资产抵押和市场地位获得很多资金,支付更高的融资成本,从而出现经济结构逆向调整的问题。

      资金利率过高,也刺激和倒逼更多实体经济资金从实业流向高利贷等部门,形成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增加了未来经济发展的风险。此外,由于我国一些领域市场化改革不充分,存在不少“财务软约束”借款主体和“僵尸企业”,这些借款者对市场利率不敏感,由于市场地位等因素大量吸收信贷资源,挤出中小微企业融资,强化了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应继续适时降息、降准,为经济发展提供流动性支持。

      第三,应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在全球债务形势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债务风险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目前债务规模总体可控。根据IMF数据,2014年我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41.06%,远远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标准。但近些年我国债务增长过快,蕴含很大风险。国际清算银行(BIS)认为,一旦一国私人部门信贷规模与GDP的比值显著超过其长期均值水平,则该国银行业的经营困难很可能在未来3年内出现。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债务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一是保险公司加入影子银行体系。根据相关数据,2014年保险业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7%至1.1万亿元人民币,保险资金大部分投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二是伴随经济减速,财政收入大幅回落。今年以来,不少地方财政收入都出现了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收入增长目标有很大困难。三是中国债市违约将慢慢变得常态化。

      过去一些中小型企业发行的债券产品有违约,现在较大型企业发行的债券也开始违约。债市走势和风险,关系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是中国经济的大考。应该未雨绸缪,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制定可能的债务危机应对机制。通过债务置换等方式,“有序”去杠杆。还可以考虑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并集中增加发行长期建设国债。

      第四,警惕并应对货币战争。

      汇率稳定对全球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同时,汇率也是大国角力的重要工具,用好这一工具经济和政治意义重大。当前主要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本币贬值,人民币变相升值,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相关调研表明,日元相对人民币贬值已经造成了日本工业机械产品竞争力上升,挤压了中国同类产品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出现了“内需外流”的现象。购买力外流不利于我国扩大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据统计,2014年我国消费全球奢侈品达106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46%,其中76%的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境外,达到810亿美元。应对可能的汇率战,可以考虑再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在人民币汇率承压的时候,允许人民币适度贬值,从而稳定出口,化解人民币汇率风险。

      第五,对新技术革命要更加包容支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本届政府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和现实路径。面对新技术革命,政府政策和监管要更加包容和开明。比如,共享经济的很多活动都处于现有经济体系的灰色地带,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生杀大权,这就需要政府更加包容,在实践中慢慢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是采取拒绝和“封杀”的态度。监管往往落后于创新,监管机构应与时俱进,跟上科学进步的步伐,形成企业、消费者、监管机构共赢局面。

      此外,我国应超前布局、大力推进智能物流骨干网建设。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物流骨干网络,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创新发展的方向,能够为“物联网+”提供重要支持。应把构建高速、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国家重大项目予以支持和推进,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地进行精准补贴。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