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科技
  • 9:评论
  • 10:研究·宏观
  • 11:研究·市场
  • 12:上证观察家
  • 13:数据·图表
  • 14:股市行情
  • 15:市场数据
  • 16:数据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中外资险企拟联手
    掘金“一带一路”商机
  • 公募对冲基金成弱市“避风港”
  • 两融资产证券化业务破冰 首例交易所挂牌券商两融债权ABS今发行
  • 收益率难敌理财产品
    大额存单发行暂遇冷
  • 15家上市券商7月业绩环比减52% 下半年高增长面临考验
  • 上市公司转型缘何热衷保险中介
  • 各路资金热捧健康险 泰康宣布进军专业健康管理领域
  •  
    2015年8月7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财富管理
    中外资险企拟联手
    掘金“一带一路”商机
    公募对冲基金成弱市“避风港”
    两融资产证券化业务破冰 首例交易所挂牌券商两融债权ABS今发行
    收益率难敌理财产品
    大额存单发行暂遇冷
    15家上市券商7月业绩环比减52% 下半年高增长面临考验
    上市公司转型缘何热衷保险中介
    各路资金热捧健康险 泰康宣布进军专业健康管理领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市公司转型缘何热衷保险中介
    2015-08-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黄蕾 ○编辑 潘圣韬

      

      上市公司热衷追逐热点,玩跨界转型早已不是新鲜事。近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间接涉足保险业,尤其是竞相追捧保险中介机构的股权,从之前的焦点科技到最近的斯米克,好生热闹。

      上证报记者经过梳理发现,目前参股保险中介的上市公司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觊觎互联网金融的,一类是转型医疗养老行业的。这主要归因于上述两大领域都与保险行业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而相较于参股或收购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的资金门槛相对低一些,对于一些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而言,更具可操作性。

      上市公司斯米克的总裁王其鑫,昨日悄然出现在鑫山保险代理公司的办公室。几天前,他们刚刚签署了协议,约定前者将以4500万元对后者进行投资,预计持股比例将达到20%。双方于昨日正式宣布,携手布局“大金融-大健康”发展战略。

      “斯米克正在转型大健康,主要以医、养两大领域为切入点,再搭配保险理财。”王其鑫向记者透露,之所以参股保险中介而非保险公司,除资金成本这个因素之外,主要是因为相较于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身处保险产业链的前沿,对市场方向及变局的把握更精准,而且在战略合作上不会出现“排他性”这个难题。

      被斯米克相中的鑫山保险代理公司,是由国内寿险营销界“教父级”人物林重文于三年前创办的,林也是保险业第一位创办代理机构的前保险公司CEO。林重文坦言,引入斯米克之后,意味着鑫山的产品线得以拉长,即从单一的保险代理延伸至医疗、养老、健康管理等领域。而据他透露,鑫山已经出现了单月盈利迹象。

      在业内人士看来,从单一的保险中介产业逐步迈向大金融与大健康的结合产业,鑫山为保险中介行业同类公司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渠道。“保险产品连结养老医疗服务”的量身定制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受追捧。

      事实上,市场的确存在这样的双向需求。一端是涉足医养领域的非大型上市公司,他们亟需来自保险行业的优质客户资源和销售队伍资源,然而直接收购保险公司耗资巨大、难以承受;而另一端是中小规模的中外资保险公司,自建养老社区这一重资产模式不具备可行性,故而与医养机构合作成为不二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保险中介机构恰好充当了桥梁作用。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驻足。尤其是那些客户资源丰富、专攻中高端领域或互联网保险特色鲜明的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必然会受到上市公司青睐。而相比盘子较大的保险公司,资金门槛较低、扩张布局需求更强烈的保险中介机构,更需要资本的输入。因此,可预见的是,在大健康产业浪潮下,未来类似上市公司参股或并购保险中介的案例将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