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广告
  • 9:评论
  • 10:研究·宏观
  • 11:研究·市场
  • 12:上证观察家
  • 13:数据·图表
  • 14:专版
  • 15:股市行情
  • 16:市场数据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再保险”成社会资本介入保险业新突破口
  • 量化对冲私募基金热销
  • 市场回归自我调节常态
    基金积极把握局部热点
  •  
    2015年8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财富管理
    “再保险”成社会资本介入保险业新突破口
    量化对冲私募基金热销
    市场回归自我调节常态
    基金积极把握局部热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再保险”成社会资本介入保险业新突破口
    2015-08-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黄蕾 ○编辑 枫林

      

      种种迹象表明,社会资本进入国内保险行业的路径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不再如过去一窝蜂涌向竞争激烈的直接保险领域,而是转身抢占正启动新一轮开放的再保险市场。

      嗅觉敏锐的大佬们,先行一步闻风而动。泛海控股拟联手多家民营企业筹建亚太再保险公司的消息,近日正式浮出水面,似与同样在准备阶段的前海再保险公司一争先后。

      无论哪一家先拿到“准生证”,对于国内再保险行业的意义都足以深远:这意味着中资再保险市场的单一格局将被打破。然而,意义虽深远、赚钱却不易,看似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满地黄金”背后,却是对再保险新主体在专业技术及人才等极度匮乏下的多重考验。

      

      再保险牌照的诱惑

      社会资本投“保”路径的转向,源于保险“新国十条”的出台。保监会此后在公开场合明确表态,将引导国内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新的再保险公司。这意味着,中国再保险市场继加入WTO后逐步取消法定分保之后,正迎来以对内资放开为标志的新一轮开放。

      再保险,顾名思义是指“保险的保险”,是保险公司将其承担的保险风险部分分给其他保险机构(即再保险人)的行为,是保险公司分散风险、扩大承保能力、减缓财务波动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原因,一直以来我国再保险市场主体较少,中资法人机构仅有一家中再集团及其子公司,供给严重不足。

      市场人士将社会资本觊觎再保险牌照解读为“竞争不充分,机会亦更多”。简短点评的背后之深意是:再保险公司的边际资产利润率、边际所有者权益利润率可能要高于直保公司。根据业内人士提供的研究数据表明,直保和再保之间资源配置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存在一定的落差,这意味着社会资本在再保险上配置同样多的资源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就我国现状而言,随着大型工程项目的增加,客观上加大了对国内再保险市场的需求。这些工程项目往往具有大型风险和特殊风险,需要通过再保险提高保险保障力度。而作为保险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保险机构往往掌握着这个产业链最前端的定价权。

      这也是社会资本除盯上国内再保险牌照之外,同时也在觊觎境外再保险市场的动因。继复星集团在中国香港设立鼎睿再保险公司之后,中民投近日也收购了设立于百慕大的思诺保险公司全部股权。再保险正成为社会资本“突围”保险业的新突破口。

      

      诱惑背后充满挑战

      然而,与机遇相伴生的是远比直保市场复杂的多重挑战。一位再保险业资深人士感慨称,筹集资本并不难,但真正把它做起来却非易事。

      上述一席话道出了再保险市场的特殊性。相较之下,再保比直保更专业、更复杂,但眼下正面临人才严重匮乏,产品及技术缺乏创新,对再保险人信用风险、离岸再保险人及再保险经纪人等监管存在不足等问题。

      因此,涉足的社会资本理应做好“盈利周期恐长于市场预期”的心理准备,短期内可能难以为股东带来投资回报。

      另一方面,如何避免大股东对再保险公司现金流的控制,如何审慎应对产业资本和再保险资本的融合等,这也是社会资本涉足再保险市场所带来的新问题。与直保公司类似,再保险公司也具有金融投资的性质,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大量的现金流。

      而这一切则有待于再保险监管顶层设计的出台。有保险专家对此建议,应建立和完善再保险公司的资本监管制度,把好再保险市场准入关,在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再保险市场的同时,必须阻止不具资质的投资主体进入。同时,在内控制度上要在再保险公司及其背后的产业资本之间建立防火墙,严防不正当的关联交易,防止大股东挪用再保险资金,侵害再保险公司、原保险公司以及被保险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