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观礼感怀
□郝旭光
中华民族宽广的胸怀,表现为在实力弱小时视死如归,自我牺牲,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永不言败;在变得强大,不断创新和超越时,依旧保有那份善良、正义的天性。因为中华民族宽广的胸怀,源自那份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自信。
非常幸运,作为北京高校教师代表,笔者9月3日受邀在天安门观礼台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典礼。在现场,笔者深深感受到一种非笔墨所能表达的强烈震撼!“狼牙山五壮士”、“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代表着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和华南游击队的现役英模部队方队,步伐铿锵有力,军威雄壮。装甲车队,铁流滚滚、战车隆隆,雷霆万钧。航空编队,鹰击长空,气吞山河。
而最令我震撼的,还属抗战老兵的方队。这些抗战老兵既包括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和华南游击队的老战士,还包括部分国民党老兵。这体现了对国民党将士们浴血奋战功绩的认可与褒奖。抗战胜利,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胜利。
在参阅的50个方(梯)队中,抗战老兵组成的两个乘车方队最先出场,并且得到了国宾摩托车护卫队有史以来的最高规格护卫。本次参军阅兵的抗战老兵平均年龄90岁,最年长者102岁。当近400名抗战老兵英雄及子女乘坐30辆敞篷车率先通过天安门,45辆国宾摩托车拱卫在前、后、左、右。16摩托车在两个方队前呈双“V”字形箭头状护卫;9辆摩托车在中间呈“V”字形箭头状护卫;16辆摩托车均匀配置在方队外侧护卫;4辆摩托车押尾护卫。这是阅兵的最高礼遇。他们到达天安门广场时,所有观礼嘉宾及观众全体起立,挥手、鼓掌、欢呼,现场雷鸣般的掌声和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表达了对老兵们的敬意!他们配得上这种最高的礼遇,因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我们永志不忘他们的付出,永志感恩他们的奉献!
在这次胜利日阅兵观礼嘉宾中,也有当年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并为我们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苏联红军、美国“飞虎队”老兵、日籍八路军老战士和子女代表。我们当永远铭记并感恩他们的不朽功勋。
宽广的胸怀,体现在中华民族绝不拿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原则做交易,强调民族大义,一切以民族利益为最高出发点。正是这种宽广的胸怀,所以才能在“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达成第二次合作,形成共同抗战的局面。这使日本侵略者分裂中国的阴谋没有得逞。这是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一步。
中国抗战所发挥的作用,长期以来被西方忽视和低估,事实上,从1931年到1945年,我国的抗战坚持了14年之久,是二战中抵抗时间最长的国家,是二战东方主战场,甚至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在抗战中,我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据最新统计资料,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间,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400余万,战线长达18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被卷入战争的中国人口达4亿之多。中国人不仅在自己的国土上抗日救亡,在缅甸,在印度,中国军队也为盟国作出了贡献。
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内敛,持重,爱好和平,从未有过对外殖民,没有排斥、迫害过其他民族。这源于我们的善良、正义的天性。1938年11月,纳粹党员和党卫队在德国全境袭击犹太人史称“水晶之夜”后,纳粹德国法西斯在德国全境对犹太人的迫害全面升级,犹太人不得不大逃亡。此时。欧洲很多国家因为不敢得罪德国而纷纷对他们关上了国门。而在遥远的东方,危难中的中国,危难中的上海,义无反顾地为两万多欧洲犹太人提供了避难场所。犹太人至今念念不忘感激中国,感激上海。
1942年3月,日本侵略者在山东潍坊设立了外侨集中营,关押了2008名欧美侨民(后因交换战俘释放了500名),其中包括327名儿童。集中营内的粮食等物品实行配给制,少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的营养。日本人在集中营四周架设铁丝网,带狼犬监视等等,与监狱没有区别。当时潍坊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偷偷为这些外侨运送食物,曾有年轻人为秘密送食物翻越集中营铁丝网因触电而付出了生命,其遗体曾被残暴的日本兵挂在铁丝网烧焦以恐吓难民与当地民众。当地民众还秘密捐赠善款,以国际红十字会的名义购买药物与营养品,帮助集中营的大多数人度过了三年囚禁岁月。当地民众还不顾自身安危偷偷为其秘密传递信件:帮助美国人恒安石和英国人狄兰成功逃离,并把这一消息及时送往重庆美国大使馆。当时唯一能自由出入集中营的中国挑粪工张兴泰父子,冒死传递求救信,才使得恒安石和狄兰成功越狱,最后难民被营救。这些善举,只是中国人民包容与善良的一小部分,却是感动世界上正义和善良的人们却赢得世人尊重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宽广的胸怀,源自那份对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自信。因而,在实力弱小时,视死如归,自我牺牲,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永不言败,在变得强大,不断创新和超越时,依旧能保有那份善良、正义的天性。
(作者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