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财富·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信息披露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印度告诉世人,现代化之路还可以这么走
  • 治理之道,修身立德第一
  • 披沙录
  •  
    2015年9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书评
    印度告诉世人,现代化之路还可以这么走
    治理之道,修身立德第一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治理之道,修身立德第一
    2015-09-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德政之要》
      《资治通鉴》中的智慧
      姜 鹏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

      ——《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读后

      ⊙陈华文

      

      大行孝道是修身的基础

      总结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经验和教训的《资治通鉴》成书千年以来,一直都是历朝官员们的枕边书。只是到了今天,《资治通鉴》长达294卷、约300万字的浩繁篇幅,晦涩的文字,拉开了与当代读者的距离。为了人们能便捷地了解《资治通鉴》,理解其中蕴藏着的治国理政智慧,复旦大学副教授姜鹏撰写了《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参照《大学》编排,全书分为“修身”“齐家”“治道”三大部分,从《资治通鉴》中遴选若干个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从个人修身立德为起点,逐步扩大到家庭家族的治理,再进而扩展到为政之道,由己及人,由内向外,揭示为善可以致宦通显、青史留名,为恶则导致身亡家破、遗臭万年的历史经验教训。

      《资治通鉴》中关于治国理政的启示,很多学者都做过分析,姜鹏也不例外。但《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围绕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故事从修身立德的维度展开探讨,没有漫无边际的议论。领导干部究竟该如何从政?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政者,正也。意思是从政之人,要把一切摆正,公私分明,此乃从政之前提。在此基础上,衍生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价值理念。作为掌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社会治理能力,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并成为百姓效仿的榜样。

      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孝道是道德的基础,也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标尺。姜鹏在“修身篇”中举例:北魏时期的山东,齐州长史房景伯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孝子。他不论是在为官前还是为官之后,几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顾母亲。有一次,他把一个不孝之子及其母亲请到家里住了二十多天,进行“情境教育”。此人看到房景伯无微不至照顾母亲之举动,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决心痛改前非。在姜鹏看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故事,房景伯在历史上也不是什么高级别的官员,他的故事之所以能被《资治通鉴》收录,充分表明司马光对于孝道的重视。其实这非常容易理解: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谈何对组织、对工作、对朋友的忠心?

      

      慎独与担当体现道德的境界

      俗语说“君子不欺暗室”,领导干部除了要有孝心,还要有慎独的定力。慎独的内涵极为丰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在独处之时,能恪守道德与法纪。《资治通鉴》中讲到,东汉时期著名学者杨震在出任荆州刺史时,曾举荐过一个叫王密的故旧。后来王密为了报恩,以十斤黄金表达恩谢。一个意志软弱、没有慎独定力的官员,也许会悄悄收下谢礼。杨震非但不收礼,还严加训斥。王密知耻而后勇,用这些黄金修建了一个名为“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四知堂”,以此警示自己与世人。

      官员在众目睽睽之下也许不会作奸犯科,而在没有任何监控的环境中,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或是金玉满匣,或是玉体横陈,是否经得起考验?能或者不能,是区分一个官员品德境界的分界线。《大学衍义》中说君子必须“处幽如显,视独如众”,领导干部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中,都要做到表里如一。司马光之所以把这个故事也收入《资治通鉴》,其实是对于为政者提出了极高的道德标准。

      胸有大局,不计较个人功名得失,这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众所周知,生活在中唐时期的颜真卿,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他的故事收录到《资治通鉴》,却并非因为字写得好,而是因为他具有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颜真卿为人正直,但是遭到朝廷排挤,外贬到河北的平原郡当太守。就在做太守不久,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不少地方官要么闻风而逃,要么加入到叛军的行列。此时的颜真卿,不计朝廷之前嫌,挺身而出,自发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打击叛军。几场大仗下来,颜真卿在百姓中的威信猛增。随后,他还联手北海郡太守贺兰进明一起平叛。而贺兰进明喜欢抢功邀功,爱出风头,可是颜真卿从不计较,凡事以抵抗叛军为重。如果颜真卿是一个私欲极重的人,他根本就不会主动效忠危难中的国家,更不会委屈自己与贺兰进明这样的庸人携手。

      

      立德应从俭约生活开始

      司马光是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史学家和政治家,在他眼中,德才兼备是从政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而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根据这个原则,他把人才分为四等:第一等人是德才兼备的圣人,第二等人是德行很好才华相对弱一些的君子,第三等人是才华突出但德行欠缺的小人。第四等人是无德无才的愚人。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大意是才华很重要,但为了确保才华被用在正道上,更应该重视德行,让德行统领才华。如今,整个社会都强调创新与才华的重要性,对于人的德行并没有看得那么重了。若德行不好但有才华的人做坏事,那好比如虎添翼,破坏力难以想象。

      作为领导干部,如何提升道德境界?司马光认为要从俭约开始。因为俭约的官员内心坦荡,可以无束地干事创业,施展才干。他在千古名篇《训俭示康》中写道:“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漫长的从政生涯中,司马光始终信奉俭以养德的道理。他做官多年,且晚年官居宰相,但没有给家人留下过多财富。他夫人去世时,他居然拿不出足够的安葬费,只得典卖老家仅有的三顷薄田。司马光作为朝廷的高官,收入相当可观,发财机会天天有,而他对钱财看得淡远,皇帝赏赐给他百万的钱财珍宝,他全部捐出作为办公费用。他长期资助家族中的穷亲戚。《左传》中曾讲:“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想必司马光对此是深信不疑。

      尽管《资治通鉴》把历史上的政治军事事件作为主要的叙述与评论对象,但任何事件都是由人来操控完成的,而道德境界不同的人,产生的后果完全不同。这也是司马光为什么看重官员道德品质的关键原因,并且在《资治通鉴》中反复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德政之要:<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就是在《资治通鉴》中采摘思想的精华,这当然绝不是轻松的工作,但在今天有其不凡的意义。

      修身立德是一辈子的事儿。无论是治理国家也好,带领一个工作团队也罢,首先要修身立德,不管时代怎么变,这一点永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