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专栏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过手资产估值暴增
    中广核“混改”点石成金
  • 香港零售业
    遭遇“寒冬”
  • 连续3月一个价
    神华维稳煤价再发信号
  • 华人文化联手中信资本
    4亿美元入股英超曼城
  • “互联网+体育”加速产业整合
  • 食用油感官评价标准
    密集制定
  •  
    2015年12月2日   按日期查找
    7版:新闻·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新闻·公司
    过手资产估值暴增
    中广核“混改”点石成金
    香港零售业
    遭遇“寒冬”
    连续3月一个价
    神华维稳煤价再发信号
    华人文化联手中信资本
    4亿美元入股英超曼城
    “互联网+体育”加速产业整合
    食用油感官评价标准
    密集制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过手资产估值暴增
    中广核“混改”点石成金
    2015-12-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王雪青 ○编辑 邱江

      

      央企收购民企后注入上市公司实现估值翻番,中广核在A股的首枚“落子”展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别样“魅力”。

      上证报记者注意到,在中广核注入大连国际的七家公司股权中,除了深圳沃尔系由中广核核技术和沃尔核材联姻的“嫡子”之外,其余基本都是中广核在2013年以后收购的民企资产,俊尔和达胜两家公司更是中广核在大连国际停牌后方才收购的,收购前后资产评估值骤增约两倍,理由主要是民企变央企后市场认可度提高。

      

      民企变央企估值翻N番

      大连国际日前披露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显示,公司拟发行股份购买中广核核技术等交易对方持有的高新核材、中科海维、中广核达胜、深圳沃尔各100%股权,以及中广核俊尔49%股权、苏州特威45%股权、湖北拓普35%股权,交易总价42.5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广核核技术将入主大连国际,中广核集团将成为公司新的实际控制人,上市公司主业也将从远洋运输转型至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已坐拥三个H股上市平台的中广核集团将借此打造其首个A股上市平台。

      公告称,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实现国有资本和非国有企业的股权融合,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顺应国家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趋势。从并购标的来看,的确基本都是中广核从民营企业家手中收购的资产,而且都迅速实现了资产增值。

      其中,收购作价接近20亿元、几乎占到总交易金额一半的高新核材就是民企出身。据披露,高新核材原名江苏德尔泰投资有限公司,2007年9月由德尔福、丁建宏等共同设立,其中第一大股东德尔福由魏建良一家三口共同持有。2013年12月,德尔福等多名股东将部分持股协议转让给中广核核技术,交易对价分为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其中固定部分对价为7500万元。2014年1月,中广核核技术以货币形式向公司增资5000万元,至此持有高新核材55%股权。

      根据中水致远对高新核材的资产评估,2013年12月25日中广核收购时,在评估基准日2013年11月30日,采用收益法评估后的全部股东权益价值为3.43亿元。而本次重组以2015年6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高新核材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的股东全部权益预估值为19.55亿元,已是中广核收购之初的6倍。

      如果说高新核材的估值提升是中广核多年培育的结果,那么另两家公司则可谓一夜之间身价倍增。中广核俊尔1995年11月由陈晓敏、张国林出资设立。2015年5月13日,已成为中广核子公司的高新核材,通过协议转让并增资1.4亿元,成为持股俊尔公司51%的控股股东,陈晓敏退居二线。值得注意的是,大连国际是在今年4月份停牌的,这次收购发生在其停牌之后。根据中水致远评估,中广核入主俊尔的评估基准日为2014年12月31日,采用收益法评估后的全部股东权益价值为6.85亿元;本次收购以2015年6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采用收益法评估的股东全部权益预估值为16.24亿元,此间增幅远远超过了高新核材1.4亿元的增资。

      类似的是,中广核同于今年5月方才入主的达胜公司,收购时资产评估值为3.09亿元,本次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评估值已增至10.26亿元,增幅超过2倍。

      对于估值骤增,公司的解释均为:标的公司获中广核核技术控股后,依托中国广核集团的品牌优势,得到了更多战略合作伙伴的认可;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使国有企业文化的规范性同民营企业的市场性相结合,提高了市场开拓能力;并且, 中广核核技术控股后,标的企业性质由民企转型为央企下属企业,其面临的资金、市场、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风险明显降低,形成估值提高。

      

      中广核资本运作“未完待续”

      在上周五举行的2015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年会上,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主任欧阳泽华表示:“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望形成新一波的企业并购浪潮。”而大连国际的重组方案,正是央企混改的一个典型案例。

      据披露,非动力核技术指除核电和核武器之外的核技术应用,包括加速器及同位素技术的应用、辐照加工服务及辐照改性高分子材料的技术开发等,是战略型新兴产业的代表。中广核核技术作为中国广核集团旗下专业从事非动力核技术产业的全资子公司,已实现加速器制造、辐照加工服务、改性高分子材料三大核心业务单元的国内布局,正积极推动核仪器仪表、核医学等储备业务。

      有分析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大连国际成为中广核集团旗下的首个A股上市公司之后,后期继续资本运作概率较大,因为中广核核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未来有望成为中广核集团新的支柱产业,而且目前它在加速器生产制造、辐照加工应用以及高新材料领域还是有一些领先的技术优势的,后期还有望注入其他的高科技资产。此外,中广核旗下业务较多,涉及集团核心支柱业务是核电业务,新兴成长型业务是可再生资源,例如核技术应用、能源利用、能源服务都属于集团的战略性拓展业务。此次对大连国际的资本运作,主要是针对于战略性拓展业务,未来不排除其他业务领域A股平台的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中广核核技术承诺2016、2017和2018年期间,标的公司汇总净利润分别约为3.13亿元、3.91亿元和4.88亿元,即累计约为11.91亿元。而根据2014年的经营情况,7家公司2014年的合计净利润仅为1.50亿元,要如期实现业绩承诺,任务并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