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
国际油价近日再次崩塌式下跌,全球经济笼罩在新一轮不确定性之中。国际油价繁荣周期结束已是不争的事实,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期货价格由2011年高点的每桶130美元,下跌至目前的每桶37美元左右,跌幅高达70%,创七年来新低。
原油价格下跌对世界经济将产生较大影响:首先是对世界经济有正向拉动作用。据世界银行测算,油价每下跌30%,将拉动全球经济增长0.5%;其次是对石油出口国造成较大冲击,原油价格每下降10%,石油出口国GDP增速将大幅回落0.8-2.5个百分点,同时还导致财政收入下降、货币贬值、资本外流;再有是拉低CPI涨幅,加大部分经济体通货紧缩风险。据分析,油价每下降30%,全球CPI将回落0.4-0.9个百分点。
解释国际原油价格何以暴跌的原因,“供求失衡说”、“能源替代说”、“地缘政治说”、“阴谋论说”等等不绝于耳。那么,国际油价连续四年下跌,是否预示着全球能源变局的开始?是不是意味着OPEC(欧佩克)已完全丧失国际石油定价权?
当前,全球普遍观点是原油需求大幅萎缩,供给过剩导致“供求失衡”。一方面,在欧佩克内部,原油争夺战也正打得如火如荼,为维护国家利益都不愿限产,科威特、伊拉克甚至拿出比沙特更低的出口价格。基于欧佩克将继续与其他产油国争夺市场份额,让市场来决定油价,预计原油市场回归供需平衡的道路将更加坎坷。
而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进一步压制原油需求。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石油需求均呈负增长态势。近两年,新兴经济体石油需求增速也在大幅放缓,特别是占全球石油需求增量约40%的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石油需求趋于稳定甚至下降。
从能源替代的角度看,近些年,随着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有效推进,“页岩气革命”溢出效应的重大影响,美国出现了重大标志性变化:石油需求从升转降,已彻底扭转了能源自给率下滑的态势,成了石油净输出国。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数据显示,当前美国原油产量较4月每日960万桶的高位有所下滑,但10月依然保持930万桶的产量。EIA预计,美国原油日产量将于明年跌至880万桶,其中400万桶为页岩油。
欧佩克价格战已持续了18个月,油价跌破每桶40美元关口,这已远低于欧佩克成员国需要的平衡其国家财政的价格。那些一半财源要靠原油出口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油价低于每桶70美元,已不堪承受。对主要依靠石油出口,积累石油美元财富的欧佩克国家及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而言,更像是一轮变相的金融制裁。
即便是全球“石油首富”的沙特也受到重创。石油出口约占沙特外汇收入的90%以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监测报告显示,因国际油价持续走低,过去三年一直保持巨额预算盈余的沙特从去年起首次出现了财政赤字,当年赤字占GDP的3.4%。今年赤字占GDP的比例恐将达到历史峰值为21.6%,至2020年,依然可能保持在14%至19.4%的区间。
目前,欧佩克实际原油日产量约为315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市场的三分之一。自2009年以来,欧佩克国家的外汇储备暴涨了60%至1.3万亿美元。如算上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大国,甚至超过了2万亿美元。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规模扩大了80%至4万多亿美元。油价暴跌直接导致石油美元财富的洗劫。因此,即便没有新的能源替代以及全球石油需求萎缩,国际石油价格定价权也早已转移。早在上世纪80年代及本世纪初,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能源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不能成为定价者。石油与美元挂钩的机制,也使美国拥有强大的石油定价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更让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利得,赚得盆满钵满。
据相关统计,当前国际市场流通的石油美元达1.4至1.8万亿美元之巨。而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下顺差的平衡。多年来,欧佩克巨额石油美元与东亚国家出口型经济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构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这样一个稳固的资本流动封闭环,支撑了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超常发展。
石油美元大幅缩水,极大地改变了国际资本格局。据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报告,随着国际油价暴跌和石油美元大幅缩水,新兴市场能源出口国去年在全球市场的净撤资额高达80亿美元,这是18年来首次净撤资。石油美元循环的减弱,意味着对新兴经济体的大幅撤资,受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及GDP增长都将受挫。
一旦美联储在本月或明年初加息,那么国际油价继续探底及石油美元体系坍塌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