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青睐股市投资
⊙记者 金苹苹 ○编辑 长弓
兜兜转转,一度暂别A股市场的银行理财资金如今或再度入市淘金。
作为金融体系内资产规模数量巨大的“庞然大物”,银行理财资金的动向一直为市场所关注。2015年以来,随着A股市场的巨幅震荡,银行理财资金的大类资产配置也一度变化演绎。然而,随着配置荒的持续,业内人士均认为资金成本较高的银行理财资金仍将大概率提升配置权益类资产的占比,理财资金还是非常青睐股市的机会。
收益率下行后的“悖论”
2015年以来,伴随着历史上绝无仅有的5次降准降息,市场流动性充裕状态一直在持续。受此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在2015年以来可谓一路下行,一直呈现出较为疲弱的态势。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不但一改前两年动辄超过6%、甚至高达7%的情况,7月份时,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水平更是跌破了5%这一被市场颇为关注的关口。当前,持续下行的收益率已经跌破4.5%。
根据银率网的最新统计,上周(2015年12月12日至2015年12月18日)共有783款人民币非结构性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为4.37%,虽然在临近年末的时候有小幅反弹,但总体而言仍处于低位徘徊的状态。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理财资金的规模受到了资产端配置压力加大、负债端互联网金融、股市分流的多重负面因素影响,但是整体上其增速却是不降反升。根据平安证券发布的研报估算,今年三季度末银行理财资金的规模已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较2014年末的15万亿元增长了约40%,同比增速接近50%。
对此现象,平安证券的研报称,多次降准及其他货币工具释放的流动性滞压在缺乏资产配置能力的中小银行账面,使得对拥有相对高资产配置能力的银行理财产品需求大幅提升,也导致了银行理财资金中源自同业金融的资金来源大幅增加。
权益类资产仍受青睐
虽然体量庞大,但是银行理财这一“庞然大物”在大类资产配置中却是十分敏感甚至敏锐的。据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由于股市财富效应的影响,作为留住客户的“利器”,银行理财产品在资产配置中及时配置了权益类资产,客户端资金流向股市的情况十分明显,银行也通过稳住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方式,留住了一部分客户的资金。彼时,银行理财通过优先级资金的身份以及两融受益权等方式入市,通过给股市加杠杆,从快速上涨的股市中获取了可观的收益。
但是,随着6月开始的A股的巨幅震荡,银行对于理财资金入市态度非常谨慎,而后银行理财通过券商、信托等渠道入市的资金量开始减少,因此也导致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下降,并在7月份“破五”。最终,风险偏好开始减弱的银行理财资金,在今年三季度源源不断涌入固收市场,也带来了一波利率快速下行的债券牛市。
近期,随着A股市场的企稳反弹,一度谨慎的理财资金又开始向股市进军了。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四季度以来,该行已经陆续向其高净值客户发售投向A股市场的理财产品。“大部分是通过和阳光私募合作的方式达成,具体产品形式多为量化对冲产品。”
该人士进而向记者解释称,之所以重回股市,是因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又开始回升,而选择量化对冲产品,是因为这类品种相对“风险小、回撤也小”,而每只产品的门槛也较高,300万元起售,规模起码上亿甚至更多。
事实上,在基准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由于资产配置压力加大而理财资金成本相对刚性,银行理财资金寻求高收益标的的冲动一直存在。前述人士表示,今年下半年开始的“配置荒”仍在持续,对于银行理财资金而言,最突出的问题便是优质资产的难觅。“前两年理财资金还在大量配置非标资产,当前这类资产的优质标的很少,而股市相对而言回报还算较高,理财资金流向资本市场也在情理之中。”
某国有银行个金部人士向记者表示,部分银行即便相对谨慎,随着新股发行重启,相当一部分银行理财资金也再次通过打新的方式进入股市。
而平安证券的报告则估算,理财资金对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在2015年中期达到了历史高位。“2015年中期,我们估算的银行理财资金规模达到18.8万亿,其中权益类的配置比例占理财资金的规模达到了16%的高位,比一季度的11%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全行业整体规模达到3万亿。我们估算到三季度末,银行投资权益类的占比可能已再次回到8%左右的比例,整体规模大约在1.5万亿—2万亿左右。”
对于2016年理财资金的动向,业内相对一致的观点是: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看,银行理财增加配置权益类资产的方向不会改变,而借此提升收益率将是理财资金入市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