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确理解进而切实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赖于各级各地政府和有关市场主体必须将中央治理经济顽疾的决心化为实际行动,这是确保中国经济在更高逻辑起点上开启良性发展周期的根本前提。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生态系统的竞争性平衡则始终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指向,因此,切不可将供给侧改革视作新鲜名词盲目推广进而制造另类产能过剩;唯其如此,中国经济才可能在技术内生性进步和人力资本显著提升的基础上迈向更高阶段。
毋庸置疑,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体现了较以往更高的经济学素养和经济政策智慧,也是历年经济工作会议中直击经济系统患处最多的一次。尽管会议的整体成效有待于明年的具体工作落实情况来检验,但就会议提出的政策框架和具体工作思路而言,显然值得广大市场主体期待。
可以说,决策层为本次会议所作的相关准备是立体化和多层次的,不仅有各个层面的实地调研和多维度的专家问计,还有来自各级各地政府尤其是微观企业的第一手情况反映,这为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和明年的经济任务清单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从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今年以来关于经济工作和经济改革的讲话和相关部署来看,最高决策层已经充分意识到破除中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发展瓶颈的紧迫性,这从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有关政策信号即可见一斑。那次会议直接提到,明年将集中精力打好“四个歼灭战”,分别是:应对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针对如何去库存,政治局会议也给出了具体的思路: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通过住房制度改革来稳定房地产市场。此外,政治局会议也强调要降低各种成本,包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社会保险费、降低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等。上述这些准备,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
而从本次会议提出的明年五大任务清单来看,无论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还是降成本和补短板,为财政与货币政策定下的基调以及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本质而言,都是在加速清理经济发展沉疴的过程中,全速推动结构性改革,为“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开局做好相关准备。因此,准确理解进而切实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首先有赖于各级各地政府和有关市场主体必须将中央治理经济顽疾的决心化为实际行动,这是确保中国经济在更高逻辑起点上开启良性发展周期的根本前提。
没有人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做大经济规模方面的高水准表现,如果没有制度改革和改革创新对全体参与主体营商禀赋的全面激活,中国就不可能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经济规模层级的历史性大跨越。但在另一方面,我国过往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主要借鉴的是凯恩斯主义的部分思维,其结果,主要依靠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资本品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尽管换来了经济的连续多年高增长,但由此付出的经济结构内外失衡、收入差距快速扩大、环境污染加重以及其他一系列发展代价一点也不小,有的甚至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以及民众的生存发展环境。尤其是多年积累的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在2008年的那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刺激方案执行之后得到了扭曲性的强化。随着近些年整体经济在下行区间徘徊,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过剩产业呈现不断扩大之势,而产能的进一步过剩又导致企业经营绩效进一步恶化。因此,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逻辑来看,淘汰落后产能,尽管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却是实现经济再平衡的应对之举。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是,中国这次是真正拿起了切除经济顽疾的手术刀,以对积重难返的过剩产能尤其是落后产能,对相关“僵尸企业”来一次彻底的市场出清。因为不这样做,就不可能真正启动供给侧改革,而全面淘汰落后产能,配合减税等措施,加快对前瞻性技术的投入与产业化应用,才有可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这些年来,资本存量与产值的比值逐年递减,已从1978年的2.4左右下降为2010年的1.3左右,近几年已呈现下降态势越来越陡。投资的边际收益率逐年下降,经济增长越来越靠天量信贷的投放,信贷余额占GDP比例上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降低。数据显示,从1978年至2012年,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要素中,资本的贡献率是71%,劳动的贡献率是8%,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4%,人口抚养比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7%,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是10%。显然,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畸高,劳动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固然会带来报酬递增,但这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未来的着力点在于创造条件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也是决策层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不断强调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立足点所在。
全要素生产率是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主要来源。其源自于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率提高,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即“残差”。过去一段时期,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幅一直高于国际标准,主要原因在于大量劳动者从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更高的工业部门,但是最近几年出现了下滑趋势。如果能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增加研发投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并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使得民营经济能够介入到垄断性行业,则全要素生产率就有望获得提升。
依此逻辑,中央一方面通过适时启动计划生育制度改革,以保持一定人口红利的释放,另一方面,则通过技术改造和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在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以前瞻性的技术投入和高质量的技术改造启动供给侧改革。确保在解决过剩供应的过程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换句话说,这也是提高有效需求的当然之举。本质上是在巩固经济已有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锻造竞争优势,寻求在新陈代谢中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能级。
在此不能不提醒的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生态系统的竞争性平衡,始终是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指向,因此,我们切不可将供给侧改革视作新鲜名词盲目推广进而制造另类产能过剩。唯其如此,中国经济才有可能在技术内生性进步和人力资本显著提升的基础上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