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9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地产投资
    楼市现阵痛 “降价风”恐难破交易僵局
    “限外”越收越紧
    外资静候楼市下跌
    逾六成受访者
    认定开发商会“跟风”降价
    自住房与小户型支撑楼市
    ■投资风向
    海外物业掘金国内市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限外”越收越紧外资静候楼市下跌
    2008年09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活动策划:柯鹏 唐文祺
      第一演播室

      中国证券网

      活动策划:柯鹏 唐文祺

      主持/整理:唐文祺

      嘉宾: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投资部董事 叶建成

      限制外资的脚步并未由于楼市一片冷清而有所放缓。日前,商务部、发改委先后发布了《关于做好外商投资房地产业备案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外汇管理局也明确提出,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支付结汇成人民币之后,资金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一方面是政策在微调中却不失收紧,一方面是外资仍在频频加码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向究竟如何?本次上证第一演播室请来专业人士做解答。

      主持人:最近多个部委接连出台了几份“限外”的相关文件,对于外资投资环境有怎样的影响?

      叶建成: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限外”政策的实行并未有放松。近期商务部和发改委先后发布了两份相关文件,从内容来分析,只是对于部分细节进行了重新定义和修改,但基本的政策层面不会有太大变更。

      再如外汇管理局针对外资企业外汇资本金支付结汇管理做出的规定,这一次明确提出了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而由商务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一旦从事了境内股权投资,其资本金的境内划转也应当经外汇局核准之后才可办理。这其实是杜绝了有些企业假借增资扩股的名义,将外汇非法引入投资项目。从这方面来说,也有进一步加强“限外”的意味。

      主持人:今年上半年发生了几起离岸交易的收购案例,您认为如今外资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看法如何?

      叶建成:其实说实话,外资现在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比较悲观。不是说不看好中国房地产市场后市,主要还是对整体市场没有信心。包括投资操作的限制、融资愈发收紧等各项原因,导致成本增加,而回报率却有收缩。在这种情况之下,外资会选择更为理想的市场进入,或者以回报更高的方式进行投资。

      如今离岸交易已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式,对于外资买家来说,主要还是因为“限外”政策导致物业选择面减少。通过以收购海外项目公司股权的方式收购并持有物业,还是基于对物业投资价值的判断。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北京的商业物业回报率在7%-8%,上海的商业物业回报率略低些,在6%-7%。

      主持人: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会在这种预期值中如何发展?

      叶建成:除了部分对规避风险有要求的投资机构,许多外资投资买家还是希冀获取较高回报率,因此,会等待一定下跌空间才会进入。我认为,现在是买卖双方陷入拉锯状态,未来可能会价格下跌,也可能是交易放量。

      从中期来看,未来两三年时间内,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面临下调压力。但总的来说,这种调整应该是健康和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