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产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财经海外
  • 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热点
  • T4:艺术财经·专题
  • T5:艺术财经·焦点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11 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如何创新谋发展
    抓住历史机遇
    拓展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驱动机制提升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经济转型:商业银行风险与机遇并存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战略性业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转型:商业银行风险与机遇并存
    2009年11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忠永 (中国民生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张忠永

      (中国民生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一、 短期内,中国银行业对政府刺激计划的积极配合及其潜在的风险

      由于中国银行业没有受到次贷危机中的有毒资产的危害表现得相对健康,所以,银行不仅不需要政府的救援,而且对于政府的刺激计划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今年国家信贷计划为5万亿,而从目前状态看,估计实际会达到10万亿。这些贷款大多投向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对于如此巨额的贷款,尽管近期不良贷款的余额与比率都有所下降,但是在目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恢复仍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其隐含的风险不小。这种风险可能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放贷冲动导致的操作风险。比如放松贷款比例的制约,不顾及行业集中度等。第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第三、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信贷风险。地方政府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由于地方之间及地方与中央缺乏彼此沟通和统一规划,重复建设、过量建设、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屡屡出现,为未来产能过剩埋下隐患。第四、存量贷款可能因经济状况下滑违约率上升。

      二、 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转型可能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多风险

      从长期来看,每次危机的真正摆脱都不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功劳,都是新的经济结构和新的经济驱动力出现的结果。蒸汽机、铁路、电气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都曾分别担任过这种主导生产力并依次被替代。本次危机前,世界经济经历了十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时代。这种繁荣是在发展中国家廉价工业化,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储备货币身份维持的国家债务消费和以资产泡沫支持的个人消费的支持下发展,并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推动下达到极致,走向过度,最终链条在金融体系一环断裂。这种断裂首先表现为对过去经济结构的打破,然后才是新的均衡的孕育。

      实现新的均衡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如何调整自身经济结构以平稳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二是如何找到能够推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经济的恢复还需要加上第三个问题,即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并蕴含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可能面临相对更多的风险。

      从国内来看,归结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和方向问题。根据罗斯托的工业化过程规律的研究,中国经济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已在过去建国50年物质积累的基础上,通过重化工业化、快速启动房地产业、建立强大的出口实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金融和银行业作用等国家战略性举措,实现了罗斯托所说的经济的初步起飞。如今的危机使中国经济进入起飞萧条阶段,其后就是走向成熟阶段。但是和日本、韩国等的起飞萧条相比,中国的起飞阶段出现在世界经济长周期的经济上升段的中后期,起飞萧条在危机的作用下较早到来,并和长周期的经济衰退同时到来,感受双重压力。所以,经济恢复的不确定性更大。

      第一,走向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公司繁荣代替行业繁荣、多样化和大型化。要求商业银行具有识别公司风险的能力,以面对大量新兴企业和大批企业倒闭、兼并的风险。第二,在大城市竞争饱和的状况下,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新的空间以二线城市、县域经济为主。这些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企业规模、技术水平、诚信文化等相对较薄弱。第三,目前虽然倡导新能源、新技术等,但是还没有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驱动力出现;而由于配套设施、宏观调控等不足,新兴产业出现低效、低附加值和过剩的风险。第四,中国的人口红利衰竭、老龄化进程加快,投资和消费能力都受到制约;市场化、对外开放等经济发展动因的边际效应减弱,可能还会迎来世界经济长周期的萧条期,这些为中国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都会很自然的传导到银行系统。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和其目前在世界银行业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走出去”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然趋势。但以目前现状来看,中国银行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技术含量低,客户目标不明确,竞争手段单一等问题突出。尽管本次危机中受到的损失不大,但是不能掩盖其业务发展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与其规模之间的不协调。在这个世界经济、货币体系可能发生转折的时间点上到了必须走出去的时刻,以上弱点,加上国际经验不足,很可能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给银行业带来很多机遇

      由于危机是长期的经济结构失衡引起的,危机也必然带来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这种转型为中国和中国银行业都会带来很多机遇。

      1、中国产业调整的机遇和产业调整中银行的机遇。中国原有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需求旺盛和核心资源、技术、商业网络、人才缺乏的条件下很难实现转型。而此次经济危机则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将这一格局打破,成为我国产业升级、梯度转移的外在推力,为中国企业的 “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机遇。根据汤森路透亚太区并购季报显示,全球其他地区并购活动在2008年均出现回落,交易额下降29.6%至2.9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并购活动仍保持强势并飙升至历史新高的1596亿美元交易额,较2007年跃升了44%,预计2009年这一趋势将得以延续。这一转型过程,短期来看,为银行开展国际、国内业务提供很多新的机会;长期来讲,一个更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主体的出现会为银行带来更小的风险、更多的业务、更高的收益。

      2、中国银行业生存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国银行业目前的生态环境很不完善。从国际环境来看,现有的以美国和美元为主体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造成本次危机的重要原因。危机也使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成为可能,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生存环境会不断改善。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银行业将面对一个更加成熟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