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特别报道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路演回放
  • A6:市场趋势
  • A7:市场评弹
  • A8:一周策略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2009 11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7版:市场评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7版:市场评弹
    复苏贬值预期并存 虎年投资路线图出笼
    巴菲特
    “孤注一掷”的启示
    自创品牌
    扮国际品牌
    公司债:看到机会也别忘了风险
    大单追踪
    最新评级
    个股超市
    个股鲜花将在冬季绽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自创品牌扮国际品牌
    2009年11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雅媛 ○编辑 陈剑立
      ⊙王雅媛

      ○编辑 陈剑立

      

      近日港股成交量开始缩减,但是个别股票却充满炒味。如5日的十大升幅,它们的升幅都是超过20%的。更戏剧化的便是5日才上市的恒大地产(3333.HK),上午股价一直在4元左右徘徊,下午开市时股价开始变弱,更跌至全日最低3.81元。谁想到它股价竟然在最后的15分钟,由4元升到4.8元,足足升了20%,更成为了经纪们收市后的主要话题。

      经营时装与配饰零售及买卖的I.T(0999.HK)本周三公布了截至 8月底的中期业绩,纯利 4477万元,按年升 198.33%。乍眼看上去,其业务似乎恢复得不错,但其实它的经营比我想象中差。4千多万的纯利中,有1968万是来自于其他收入,其中包括648万的衍生金融工具-远期外汇合约收入,和一笔1320万公司没有解释的激励性质的收入-赞助费。因此,集团的实际收入只有2509万,以集团在香港分店的数目,这个数字实在是差强人意。

      I.T主要透过多层次及多品牌业务模式,提供一系列具不同时装风格特色的服饰产品。其70%收入来自于香港,26%来自于中国内地。一般来说,市场都不会给予香港零售股太高的市盈率,即使是经营得最好的莎莎国际(0178),其市盈率都是15倍左右。因此香港零售股要享受高市盈率,便一定要靠扩展内地业务,而I.T竟在内地消费市场气氛不俗的情况下,内地业务由赚钱变为亏钱,令集团盈利上失去了任何增长的来源。

      逛过I.T店铺的朋友都知道,I.T店铺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外国牌子,形成一个一个品牌小专柜。但其实这些牌子并非全部国外的。I.T的服装销售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自创品牌,另一个是国际品牌,前者的毛利率当然比后者高出很多。因此它采用了一个策略,就是把自创品牌混在国际品牌里来销售。而它的自创品牌又大部分倾向于模仿国际品牌,比如牌子读上去就像是来自国外的。这样一来,消费者分不清哪些是自创、哪些是国际品牌,无形中给那些自创品牌也提高了档次。当某一个自创品牌的受欢迎程度达到一个水平的时候,集团便另开一个专卖该品牌的店铺。

      这个策略在2007年至2008年经济还没有步入金融海啸时是非常有效的,令到集团在该年度赚了1.7亿多破纪录的盈利,但是似乎成效并不能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