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调查·市场
  • 10:调查·区域
  • 11:公司前沿
  • 12:信息披露
  • 13:专版
  • 14:专版
  • 16:专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2009 11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财经海外
    日元兑美元创14年新高 政府“不干预”拖累出口股
    美陷入“双底”衰退风险减小
    明星基金经理复出 富达高调新推中国基金
    ■机构动向
    结盟与自保的平衡术
    ■数据速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结盟与自保的平衡术
    2009年11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宙洁 ○编辑 朱贤佳
      ■环球热评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朱贤佳

      

      巧克力市场正上演一出“三国演义”的大戏。拥有英联邦血统的吉百利收到了卡夫、好时等在内的多家食品巨头的并购要约。这次巧克力散发出的不再是诱人的香味,而是十足的火药味。

      没错,谁都想从结盟这一诱人交易中分一杯羹。但要知道,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倘若一味追求结盟而忽略自我防卫及完善,结果可能不仅失去地盘,还会大伤资产元气。惟有那些掌握了在结盟与自保间平衡的玩家才能笑傲江湖。

      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吉百利的竞购者,它们似乎已经有了自己的如意算盘。面对残酷的竞争,它们中的有的选择了结盟向吉百利发起进攻,而有的则选择独立奋斗。究其原因,还得从它们的动机说起。

      作为自保派的代表,卡夫是这场战役中第一个强势出击的。卡夫的立场是:必须依靠与吉百利的这桩联姻来提升自己的营收,摆脱困境。鉴于吉百利拥有英联邦血统,并在2003年收购了在拉美拥有很大市场的口香糖公司亚当斯,该公司可带来卡夫长期欠缺的新兴市场实力。卡夫已经在憧憬,收购吉百利会将其每股收益提高2个百分点。

      第二个跳出来的好时公司同样也在自保行列之内,它已经明确表示计划出价170亿美元挑战卡夫。至于雀巢,它大抵是因为害怕失去自己的市场,也正琢磨着独自参与到这场混战中。

      而坊间流传想要与好时联手收购吉百利的家族企业费列罗,显然觉得结盟是最佳解决方案。

      但是,这些参赛者的选择真的对吗?仔细想一想,好时公司可能会失望地发现自己仅仅只是吉百利用来提高卡夫出价的一个“工具”而已。费列罗这个大家族看上去似乎正经历一场典型的内部斗争,在企业发展方向的决定上,保守派的长辈和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正在展开争夺。

      如果这场竞购大战仅仅是一种出于保护自己的市场而激发的“无意识集体冲动”,那么这不止是浪费精力,这些公司财报上的好看数字还可能被巨额的并购成本拖累,投资者也可能经历一场并购概念带来的“虚有的股市狂欢”,泡沫破灭的那一刻,深渊即在眼前。

      因此,聪明的企业应该在结盟和自保之间做一个利弊权衡,选择从完善自我出发,再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首先,是对自身的审视。在发起要约前,需要好好地思考,收购的对象的产品线、市场等是否真的和自身所匹配;第二,对收购对象的审视,包括财务运作、运营状况、管理层等,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盈利前景的关键部分;第三,在审视之后,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要知道,以绅士状态出现的竞购者永远受到欢迎。

      并购犹如一场博弈,虽然有时候被戏剧性充斥,但胜利永远只属于那些在自我完善后完美出击的玩家。盲目的结盟,结果可能很糟糕。不要等到沦为风中之烛,折戟沉沙后再想着自保,那时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