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车产业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
  • 退留欧元区:巨债逼迫希腊抉择
  • 对“物业税” 提一个合并方案
  • 拉动内需不仅是鼓励消费
  • 查查到底有哪些保荐项目在“自荐自持”
  • 水!水!水!
  •  
    2010年4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
    退留欧元区:巨债逼迫希腊抉择
    对“物业税” 提一个合并方案
    拉动内需不仅是鼓励消费
    查查到底有哪些保荐项目在“自荐自持”
    水!水!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退留欧元区:巨债逼迫希腊抉择
    2010-04-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东海
      陈东海

      从目前的条件来看,按照正常渠道,希腊已无法走出债务危机了。而一旦发生违约,不管是否留在欧元区,希腊都只有债务重组、宣布国家破产两种选择。但不管怎么选择,也只是把之前的债务解决掉而已,要解决福利成本高、货币政策丧失、劳动力市场没有竞争力等根子问题,退出欧元区,不能不说是利大于弊的。

      如果说前几个月不少人只是猜测希腊可能会被迫退出欧元区,或者南欧的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会步希腊的债务危机的后尘的话,那么随着目前希腊局势的恶化,这些猜测离现实又近了一步了。虽然希腊总理和雅典高官一再声称,希腊绝对不会退出欧元区,但是现在这些话的可信度已经大打折扣。不是吗,希腊高官声称绝对不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援助的高调表态言犹在耳,那边希腊就同意了欧盟峰会达成的对于希腊的“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EU-IMF)”模式的援助协议。几周前,希腊高官信誓旦旦声称,筹集资金不成问题,不需要启动援助计划,但一转眼,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4月23日却已正式请求启动EU-IMF模式援助方案。

      没奈何,形势比人强。现在希腊的局势已到了爆炸的边缘。就在昨天,希腊的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已攀升到9.67%、2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达到15.31%,而仅仅两周前,上述两个数据还分别为6.66%和5.98%。相比之下,4月28日德国国债收益率10年期为2.92%、2年期为0.748%。标准普尔信评公司已断然将希腊的长、短期主权债信评分别由BBB+和A-2调降至BB+和B,展望负向,已沦至垃圾等级。希腊国债进入垃圾债券级别,加上这种收益率激烈攀升的速度,实际上已让希腊无法承受这么高的发债成本,即让希腊无法在市场上发债。在5月19日之前,希腊就有大约90亿欧元的债务到期。因此,目前的局势,火烧眉毛,希腊除了紧急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援助以外,实在也已没有其他路好走了。

      但是,寻求援助之路也不好走。5月9日,德国将举行地方选举,而德国民意是反对为希腊的过错买单的。德国对于希腊的援助之事一时定不下来,不排除最近几周内形势会更多朝着不利于希腊的方向变化。如果德国最终拒绝给予援助,那么希腊的危机会加速恶化,并会迅速蔓延至南欧几个债务问题严重的国家,届时欧元区和欧盟则池鱼之殃难免。即使是选举过后,德国政府最终同意对希腊施以援手,但是希腊则必须答应德国苛刻的援助条件,就是快速削减财政赤字,把债务占GDP的比例快速降下来。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条件,恐怕只会比柏林方面还要严厉。而这对于希腊来说,无疑是前门驱走了狼,后门又来了虎。

      希腊之所以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累积到今天这个地步,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脱离自身条件在社会福利上迅速向欧盟看齐,二是劳动力成本高昂,三是急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间再看远一些,即使是目前希腊能够获得援助,也不过是聊解燃眉之急,根本性的麻烦还在后面。为了获得援助,承诺大幅度削减赤字,则必得增加税收和削减福利、降低工资。而这几个削减赤字的办法,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并且会激化社会矛盾。在希腊政府前期实施一些紧缩措施后,希腊的一些工会不断发动示威游行强烈反对。而未来进一步的紧缩,无疑会遭遇更多的反对。

      即使希腊能信守承诺开始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但是存量和新增的债务还是希腊的不能承受之重。目前希腊的债务总额约2800亿欧元,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诺的援助金额为450亿欧元。据估算,希腊未来需要的援助金额可能需要900亿欧元。欧盟峰会达成的给予希腊援助的贷款利率是5%,虽然比目前市场的发债成本低很多,但是希腊的债务实际上还是在增加,每增加一亿,都等于是给希腊早已不堪再负重的肩上再加上一块砖石。

      真想要解决赤字问题和债务危机,除了冒极大的风险削减赤字以外,只能寄希望于经济发展。但现实是,全球经济很难重返2007年之前的高速增长路径,而且时下还在复苏初期,复苏和增长前景都不具备可靠性,尤其希腊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不具备竞争性,同时其经济的两大支柱旅游和航运业又太受制于外界,所以未来几年内,希腊想靠经济发展来走出危机,难度是非常大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而紧缩政策,必然也会造成经济增长低迷甚至萎缩。

      所以,从目前的条件来看,按照正常渠道,希腊已无法走出债务危机了。即使是5月19日暂时从违约的边缘走开,但是风险犹存。所以对于希腊来说,与其宣称绝不会违约和不会退出欧元区(当然这种姿态是必须保持的),还不如准备在违约发生时该怎么应付。

      一旦违约发生,不管是否留在欧元区,希腊都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债务重组,一是宣布国家破产。当然,若是第一个方式,偿还的债务比例高些,或者只是延期偿还,对于希腊的信誉还好些,而后者对于希腊的信誉可能是致命的,但是可以赖掉很大比例的债务。不管希腊选择债务重组,或者选择国家破产,也只是把之前的债务解决掉而已,但是加入欧元区后导致的福利成本高、货币政策丧失、劳动力市场没有竞争力等根子问题还是存在。而解决这几个根子问题,退出欧元区,不能不说是利大于弊。

      没剩下多少时间了,该是希腊考虑或走或留的时候了。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