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车产业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
  • 退留欧元区:巨债逼迫希腊抉择
  • 对“物业税” 提一个合并方案
  • 拉动内需不仅是鼓励消费
  • 查查到底有哪些保荐项目在“自荐自持”
  • 水!水!水!
  •  
    2010年4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向农民工开放廉租房
    退留欧元区:巨债逼迫希腊抉择
    对“物业税” 提一个合并方案
    拉动内需不仅是鼓励消费
    查查到底有哪些保荐项目在“自荐自持”
    水!水!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拉动内需不仅是鼓励消费
    2010-04-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苏小和
      苏小和

      现在,拉动内需是中国经济最醒目的口号之一。在这种旗帜下,两年前,兴起了浩浩荡荡的家电下乡活动,而眼下,为了振兴农村建材市场,还鼓励农民兴建新住宅。

      为什么会出现内需市场这样一个看上去稍微有些奇怪的名词?究竟怎样才能拉动内需市场?或者再问,鼓励百姓消费,真的就能拉动内需吗?

      真正的市场经济应该是开放的,普遍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致的。记得刚刚加入WTO时,报纸上天天有人呼喊“国民待遇”,但10年下来,我们却只学会了赚外国人的钱,自己的钱却总是不好赚。表面看,这是个全球分工问题,由于中国是后发国家,各个产业的前端,也就是核心技术研发、品牌、渠道甚至是企业管理理念都被西方的大企业抢先占有,因此中国的企业只能在产业的末端发力,这导致我们只能依靠劳动力密集、低附加值、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但本质上,却隐含着另外一个更加本质的交易费用问题:为什么富裕的西方人愿意花钱消费中国的低价格产品,不富裕的中国人却愿意花钱大把大把地消费呢?为什么同样一件中国制造的产品,劳师远征地卖给欧美人很便宜,卖给家门口的中国人反而要贵很多呢?为什么对那些做国际市场的企业产品出口要补贴,而对做国内市场生意的产品反而层层加码呢?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消费能力反而不如人口基数远远低于中国的欧美市场呢?是中国老百姓口袋里没钱吗?当然不是,君不见银行里的私人储蓄规模年年看涨,中国那些有钱人买豪宅、买名车,不都快买疯了吗?

      需要回到一个最基本前提:什么才是真正的市场,或者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么?不见得!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内部市场有旺盛的需求能力,但中国企业对内地市场的供给能力看上去好像火爆,实际上却苍白无力。比如住房,土地供应少,中国人又把买房子看成人生一等的大事,房价岂有不高涨的道理?而说到鼓励农村人盖房子,农民耗尽积蓄修的房子,仅仅就是那种没有土地价值的小产权房,这意味着农民盖房仅仅是消费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政府前年提出,要提高国民的财产性收入,可是农民的住宅连基本的土地产权关系都没有,到哪里去找财产性收入去?又如家电下乡,谁都知道家电是白色快速消费品,过些年就该换新的了,又哪里谈得上财产性收入呢?

      有一个问题需要辨析。经济结构与消费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或者干脆就问,为什么欧美人就敢消费,而中国老百姓不敢。陈志武教授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认为,一个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越高,在同样GDP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其民间消费的增长速度越慢。我们看到,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让土地升值很多,国企利润和资产升值很多,但这些对老百姓的收入和财富没有产生更重要的影响,老百姓能感受到的经济增长速度很有限。

      这正是问题的本质所在:中国内需市场乏力的最大原因,其实是市场的竞争不够。我们有太多的行业垄断,私人企业做生意,还得千方百计巴结主管机构,巴结官员。这又需要提出常识: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要由一批卓越的大型企业和更大一批优秀的中小企业来推动,必须由一批伟大的企业家来推动。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中,必然站立着一大批伟大的公司。如美国有微软,有伯克希尔哈撒韦,有通用,有沃尔玛;日本有丰田,韩国有三星,而且,这些企业统统都是产权清晰的私人企业。事实上中国今天的民营经济格局也已初具雏形。

      但问题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垄断性太强了,国有企业太强势了,这直接抑制了市场的竞争,减缓了市场的扩张,缩小了市场的容量,压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天地。而在一个没有充分发育的市场体系里面,民营企业是缺乏信心的,消费者也是缺乏信心的。在一个市场容量不足,消费信心不足的市场环境里,用鼓动老百姓掏腰包的方式来拉动内需,实在是一种值得商榷的经济学方法。

      (作者系知名财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