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8: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广告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业绩回升未能引发资金流入
    QFII 7月继续小幅赎回
  • Grant Thornton 全球CEO:
    目前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佳时机
  • 汇金债或于24日登陆银行间债市
  • 新基金发行“僧多粥少”
    股基平均募集额同比减半
  • 多家在港中资机构拟发人民币基金
    期盼内地债市尽快放行
  • 市场动态
  •  
    2010年8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市场·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市场·新闻
    业绩回升未能引发资金流入
    QFII 7月继续小幅赎回
    Grant Thornton 全球CEO:
    目前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佳时机
    汇金债或于24日登陆银行间债市
    新基金发行“僧多粥少”
    股基平均募集额同比减半
    多家在港中资机构拟发人民币基金
    期盼内地债市尽快放行
    市场动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多家在港中资机构拟发人民币基金
    期盼内地债市尽快放行
    2010-08-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时娜 ○编辑 朱绍勇

      ⊙记者 时娜 ○编辑 朱绍勇

      

      受海通(香港)旗下首只境外人民币公募基金销售理想刺激,其他在港中资金融机构纷纷酝酿推出人民币债券基金。市场人士指出,目前总规模不到400亿元的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恐怕无法接纳扎堆发行的人民币债基,市场期盼内地债市尽快放行。

      多机构酝酿推人民币债基

      由于缺乏投资人民币计价的股票的渠道,香港的金融机构纷纷酝酿推出人民币债券基金。据了解,包括交银国际、国泰君安(香港)等在内的多家券商已拟出人民币基金方案,不久将推出人民币固定收益基金。非中资机构也想出各种办法分一杯羹,恒生银行上周就表示,已经向香港证监会提出申请,将旗下“恒生中国内地债券基金”改为以人民币结算的零售基金。

      据了解,香港金融机构已推和拟推的人民币债券基金,规模普遍都达数十亿,近日市场传出某券商甚至打算推出规模达300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基金。但是,当前的香港人民币债券规模及回报率均相当有限,无法满足这些人民币基金的投资需求。

      人民币债基缺乏投资对象

      据了解,“年仅3余岁”的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目前仅有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汇丰银行及东亚银行等8个发债体在港发行了总规模不到4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如果市场扎堆发行人民币债券基金,恐怕会面临找不到投资对象的尴尬场面。

      此外,目前这些人民币债券票面利率介于2%-3.5%之间,业内人士预计,人民币债券基金的收益率也将介于此区间。但人民币基金收取的相关费用并不低,以海通环球人民币收益基金为例,该基金认购费上限为投资额的3%,每年管理费率1%。如果拟发行的人民币基金,在费用收取上参考海通环球人民币收益基金,其投资收益率至少要达到4%以上,才能保证投资者不亏钱。而该类基金如果只投资香港的人民币定息收益产品,如公司债券、短期国债、可转换债券、存款证等,目前来看,收益率很难达到4%。

      期盼内地债市尽快放行

      但是,这完全无碍机构推人民币债券基金及投资者认购该类基金的热情。据海通环球人民币收益基金的分销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银香港以及交通银行介绍,截至目前基金的销售势头良好。

      为什么收益率明显不吸引,投资者认购热情还如此高呢?分析人士指出,投资者看中的,一个是人民币升值前景,另一方面则是小QFII开通后,这些人民币基金投资内地的可能性。海通(香港)明确表示已为该基金预留了投资内地债券市场的空间,为该基金的销售赚了不少人气。

      而各机构积极推人民币债基,也是寄望于广阔的内地债券市场的开放。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资券商高层透露,有关方面已在积极研究人民币债券市场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的具体政策,包括境外投资人在银行间市场准入、开户、托管、交易、结算等,预计人民币债市或会先于A股市场向小QFII适度开放,因此并不担心将来找不到投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