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8: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广告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业绩回升未能引发资金流入
    QFII 7月继续小幅赎回
  • Grant Thornton 全球CEO:
    目前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佳时机
  • 汇金债或于24日登陆银行间债市
  • 新基金发行“僧多粥少”
    股基平均募集额同比减半
  • 多家在港中资机构拟发人民币基金
    期盼内地债市尽快放行
  • 市场动态
  •  
    2010年8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市场·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市场·新闻
    业绩回升未能引发资金流入
    QFII 7月继续小幅赎回
    Grant Thornton 全球CEO:
    目前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佳时机
    汇金债或于24日登陆银行间债市
    新基金发行“僧多粥少”
    股基平均募集额同比减半
    多家在港中资机构拟发人民币基金
    期盼内地债市尽快放行
    市场动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市场动态
    2010-08-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市场动态

      上半年中国海外并购增长50%

      中国的并购交易活动在2010年上半年呈现出强烈反弹趋势。根据普华永道16日发布的报告,今年上半年中国的海外并购交易量明显增加,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较2009年上半年相比增加逾五成。与此同时,海外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大为增加,2010年上半年7宗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仅为3宗。2010年上半年公布的海外并购交易量为99宗,延续了自2008年第一季度以来开始的增长趋势。普华永道预计,并购交易活动在2010年下半年及2011年会继续蓬勃发展。

      就中国并购交易特点而言,海外并购仍然主要活跃于资源相关行业,2010年上半年公布了14宗资源行业领域的海外并购交易,最大一宗海外并购交易是中石化以47亿美元的价格自ConocoPhilips购买了加拿大Syncrude公司9%的股份;另外一宗大额海外并购交易是中投公司再次投资加拿大PennWest Energy公司,累计投资额达12亿美元。澳大利亚仍然是资源行业海外并购交易活动的主要目的地, 非洲大陆也获得了越来越多来自于中国的投资。(石贝贝)

      外资行发行人民币债券升温

      随着在中国市场业务发展,外资银行在中国筹资的意愿也日益强烈。除国际板上市融资之外,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人民币金融债来筹资的方式显得更为便捷和迅速。

      记者昨日获悉,瑞穗实业银行(中国)已经正式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复,获准在中国内地银行间市场发行人民币金融债。瑞穗实业银行(中国)相关人士昨日表示,有关发债事宜尚需取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将争取在今年年内完成发行。

      事实上,今年5月,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就在中国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总额10亿元的人民币金融债。这也是中国内地首家获得批准发行人民币金融债的外资法人银行。

      (石贝贝) 

      沪银行同业公会

      出台存款自律公约

      8月16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出台《上海市银行业存款业务自律公约》,针对近期违规揽储造成负面社会影响事件进行规范,并自即日起正式生效。

      《自律公约》约定,会员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存款业务,不得以下列形式吸收客户存款:(一)采取存款“贴水”、高套利率档次、套用人民币同业间利率、提前支取享受原利率、虚增存款计息积数及其他擅自或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二)向存款人或关系人支付正常利息以外的任何名义的吸储费、协储费、咨询费、手续费等不正当费用;(三)以存款“公关”的名义,采取向存款人或关系人馈赠礼品和现金、为客户报销费用等方式与客户存款金额直接挂钩;(四)通过 “存贷强制挂钩”的方式吸收客户存款;(五)通过办卡、购买理财产品、第三方存管等业务名义,违反“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原则,误导、强拉客户办理存款;(六)通过向客户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和承担相关费用等方式吸收客户存款;(七)随意压低、豁免代收、代付业务手续费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客户存款;(八)通过户外广告、媒体、手机短信等宣传手段进行“有奖储蓄、赠送实物、积分换现金(或其他实物)”等高于法定存款利率的宣传或者以内容不真实、概念模糊,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进行宣传,欺骗、误导客户存款;(九)其他违反有关规定吸收客户存款的行为。(邹靓)

      申万巴黎深成指分级基金获批

      日前,记者从申万巴黎基金获悉,该公司旗下首只分级基金——申万巴黎深证成指分级基金获批,并将于近日发行。

      据介绍,申万巴黎深证成指分级基金是业内首只跟踪经典指数——深证成份指数的分级基金,将采取完全复制的被动管理方式。该基金可以分为场内与场外两部分。在场外,申万巴黎深证成指分级基金等同于一只普通的指数基金;而在场内则同时存在三种份额,投资者在场内申购申万巴黎深证成指基金份额,可选择按照5∶5比例拆分为收益风险不同的申万收益份额和申万进取份额。其中,申万收益为固定收益类份额,享有优先保证其本金安全的权利,并获得1年期定期存款税后利率+3%的约定收益。而申万进取份额具有杠杆特征,初始杠杆约为2倍,与同类基金相比,其极限杠杆倍数最大(在申万进取份额跌至0.1元上方附近,杠杆倍数可达约11倍)。

      据记者了解,该基金采取较为优化的分级机制,可分别满足倾向指数化投资、偏好固定收益以及追求杠杆化的三类投资者,同时两类份额的上市交易又满足了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交易需求。

      (巩万龙 宏文)

      建行在沪发放首笔经适房贷款

      8月16日上午,上海市首批经济适用房个人贷款合同签约正式开始。经过前期充分准备,沪上银行第一家办理经济适用房贷款的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在上午短短1个多小时内,分别与选房第一人赵女士等2名购房者签订个人经济适用住房贷款合同。截至当天,共有6名购房者符合贷款条件,顺利与建行完成个人经济适用住房贷款合同的签约。

      为支持上海首批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市民,改善居住条件,实现安居梦想,从年初本市确定全年经济适用房工作目标后,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积极会同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着手研究制定个人购买经济适用房贷款相关制度办法。经过多次协商、确认条款并不断地完善制度流程,该行如期赶在首批经济适用房推出时,完成贷款管理办法制定、合同文本印制、操作流程确认等各项工作。

      (唐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