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财经海外
  • 7:产经新闻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融资
  • 12:创业板·中小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高端制造领衔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十二五”规划重点
  • 汽车 扶持新能源汽车 鼓励兼并重组
  • 生物医药 着力强调产业升级
  • 核电建设将进入高峰
    相关企业空间广阔
  • 能源 重点瞄准“两项目标”
  •  
    2010年10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特别报道
    高端制造领衔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十二五”规划重点
    汽车 扶持新能源汽车 鼓励兼并重组
    生物医药 着力强调产业升级
    核电建设将进入高峰
    相关企业空间广阔
    能源 重点瞄准“两项目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高端制造领衔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十二五”规划重点
    2010-10-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雁争 ○编辑 衡道庆

      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有关专家透露,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被明确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之一,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其中,高端制造业可能成为重中之重。

      7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装备制造专家柳百成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必将取得突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卢中原也认为,“‘十二五’末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初具规模。”

      ⊙记者 李雁争 ○编辑 衡道庆

      “中国制造”升级刻不容缓

      中国社科院在4月底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提出了中国国家竞争力战略目标:到205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到2020年,中国或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上的先进国家。

      但是毫无疑问,中国距离这一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莫玮就提出,“高端制造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还在低端徘徊。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贴牌生产仍是“中国制造”普遍的生存模式。其中,汽车行业表现得最为突出,柳百成直言:“满大街跑的帕萨特、马自达,表面上是在中国生产,其实核心技术、图纸都来自国外。”

      此外,我国制造企业多数仍专注于一般的生活消费、原材料等低端制造领域。代表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急需的高端装备产品,则仍处于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工业上有些原材料的生产比较薄弱。比如有的关键螺钉也要进口,更不要说一些高端的仪表仪器了。”柳百成表示。目前,我国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设备购置总值中,国产设备所占份额不到一半。

      早些年,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即便出于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制造”还是有生存空间。但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中国制造”升级已经刻不容缓。

      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高端制造产业列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端制造业即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键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

      实际上,其他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都与高端制造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风机装备、核电装备、冶金设备、环保装备、电子设备都属于高端制造的范畴。

      同时,信息网络技术也将带动制造业的升级。“任何一个传统的制造业,一旦采取革命性的信息化技术,都有可能发展成高端制造业。” 柳百成表示。

      亚洲制造业协会CEO罗军也提出,未来五年,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推动高端制造业崛起,并将推动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建立。

      

      政府投资规模或逾4万亿

      发展高端制造业的目标已经明确,如何发展则是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要明确发展的重点。在工信部看来,这个重点应该是装备制造业。

      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基本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制造业中利润空间最大的部分也是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代表着整个制造业的走向,决定着整个制造业的水平。其中包括重型机械、船舶、飞机、发电设备、大型锅炉、冶金机械、矿山机械、专用设备等大型装备生产厂家。

      其次是明确发展的路径。柳百成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大概只有25%的大中型企业设有研发机构。而在设研发机构的企业中,大概仅拿出销售收入的1%-2%用于科技投入。欧美企业一般为5%左右。比人家落后还不加大投入,怎能赶超?”

      为了带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政府投入将在“十二五”期间加码。目前,在科技领域,全国的研发投入约占GDP的1.5%;今后5年,这一比例将扩大到2%-2.5%。

      “GDP的基数很大,所以科研投入的增长量是巨大的。”柳百成认为。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如果今后每年的经济增速维持在8%,“十二五”期间科研投入将达到45892亿元,超过2008年4万亿的投资规模。而这些仅仅是科研投入,还没有包括项目投资、税收减免等因素。

      在加大财政科研投入的同时,国家还将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建立创新联盟和一批创新平台,使得企业、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联合起来,对核心领域进行重点突破。

      浪潮通软高级咨询顾问刘家斌表示:“要想真正满足高端制造业的信息化需求,不能光靠几家软件企业,它离不开制造企业、相关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令人高兴的是,高端制造企业的特殊需求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而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部署中,则明确提出,要探索完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从历史经验来看,举国体制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一个值得参考的例子,就是‘两弹一星’。” 博览财经研究员华伟表示。

      

      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将兴起

      柳百成认为,高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十二五”期间一定会有所突破,并形成若干个有独特优势的高端制造产业群。

      当前,世界上已经涌现出一批工业强国,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企业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具有全面强势的一流工业强国,如美国、日本、德国。二是整体处于优势,同时局部强势明显的工业强国,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三是局部强势非常突出的工业强国,比如瑞士、韩国、瑞典、俄罗斯等。

      莫玮认为,这些不同类型的工业强国,都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产业群。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强。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一流。三是产业集群国际领先。四是工业体系绿色环保。五是文化、教育、生产性服务业等软实力突出。

      今年8月,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曾明确表示,工信部将制定“十二五”装备工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工程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柳百成说,任何一个地区都可能凭借自主创新发展差异化的高端制造业,从现有的基础来看,四个区域已经初具规模。

      首先是长三角地区的船舶制造等优势产业。《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发挥大型机械、成套设备及汽车、船舶研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以上海、南通、舟山等为重点,建设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结合上海地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黄浦江内部船厂搬迁,重点建设长兴岛造船基地。

      其次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素有我国“装备制造业脊梁”美誉,拥有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重点骨干企业及配套企业。其中,沈阳机床的中高档数控机床批量进入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

      此外,京津塘地区的大飞机制造、珠三角的汽车制造产业都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巩固现有优势,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