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双重利空突袭 环球股市受惊
  • 巴西时隔半年再度加息 新一轮紧缩大幕开启
  • 美国房市复苏何时可期
  • 中美共建相互尊重
    互利共赢合作伙伴关系(上接封一)
  • 环球速递
  •  
    2011年1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财经海外
    双重利空突袭 环球股市受惊
    巴西时隔半年再度加息 新一轮紧缩大幕开启
    美国房市复苏何时可期
    中美共建相互尊重
    互利共赢合作伙伴关系(上接封一)
    环球速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双重利空突袭 环球股市受惊
    2011-01-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宙洁
      20日,日本股市大跌1.1% 尤霏霏 制图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宙洁

      

      继周三美股收盘创下两个月来最大跌幅后,20日的亚太和欧洲股市纷纷大幅走低,不少亚洲股市跌幅都超过1%。分析人士指出,影响股市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美国金融巨头高盛的业绩不及预期,加上一项关键的房地产数据低迷;另一方面,中国周四发布的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消费物价指数(CPI)两大数据,勾起了市场对于中国继续收紧政策的担忧。

      

      美股大跌拖累亚洲

      19日,美股创下两个月来最大跌幅。当天华尔街大行高盛公布的业绩不及预期,加上新房数据疲软,促使投资人纷纷获利回吐。

      周三收盘,美股标普500指数大跌1%,报1282点,为去年11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前一天,该指数刚刚创下27个月新高。道指跌0.1%。纳指重挫1.5%。

      当天美股的大跌有两大诱因。一是高盛低于预期的财报,这也拖累金融板块全线下跌,成为大盘的最大拖累。高盛股价大跌4.7%,创去年4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标普500指数金融分类指数当天收挫2.2%。

      另一个拖累股指的是新房数据。19日的报告显示,上个月美国新屋动工量环比意外下降4.3%,这使得楼市的复苏前景再添变数。

      美股大跌的阴影也笼罩了周四的亚太市场。地区股市纷纷低开低走,大幅收低。东京时间周四尾盘,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亚太指数大跌1.4%。单个股市中,日本股市大跌1.1%,创去年1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澳大利亚股市跌1%。印尼股市跌幅超过2%%,泰国、新加坡股市跌幅也超过1%。此外,中国香港股市收跌1.7%,创五周以来的最大跌幅。

      而从全球来看,新兴市场周四的表现都不理想。MSCI新兴市场指数周四尾盘跌1%,可能创下一个多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周三大跌的欧洲股市20日开盘后继续低迷,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大股指早盘跌幅在0.1%至1%不等。

      

      “紧缩忧虑症”加重抛压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周四中国发布的偏强的宏观经济数据,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股票市场的谨慎情绪。中国上季度的GDP增长达到9.8%,而彭博资讯此前对经济学家调查得出的平均预期为9.4%;去年12月中国的CPI涨幅为4.6%,基本与预期一致。

      在马尼拉管理着9000万美元资产的一位基金经理杰罗姆周四表示,对投资人来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可能会过度紧缩。“(中国)严厉收紧货币政策可能阻断经济增长,这对于亚洲和股票市场都不是好消息。”

      伦敦资本集团的交易员乔纳森则表示,中国周四发布的经济数据对市场人气带来一定影响。“市场简单地将增长数字解读为负面,因为这可能引发更多的货币政策收紧。”

      悉尼AMP资本的投资策略主管奥利弗也认为,周四的经济数据加大了中国紧缩的压力。“尽管这些数字还算不上极度令人担忧,但鉴于增长保持强劲,通胀压力也依然明显,进一步的政策收紧依然必要。”

      

      外资行谨慎解读中国数据

      一些外资机构对中国最新的经济数据做出了谨慎解读。

      法兴银行的中国经济师姚炜在周四发给记者的报告中写道,周四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而通胀只是“暂时得到抑制 ”。

      师姚炜表示,去年12月的CPI指数在政府高压政策下回落,但是该行预测通胀在今年1月和2月仍会抬头。数据显示非食物类通胀会继续走高,这使得市场对中国整体物价水平上升的忧虑加剧。

      “这些都不会改变政策紧缩的进程。”姚炜写道。就货币政策而言,该行预计,本季度中国会有两次加息,累计上调利率50基点,并会有“频繁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瑞穗证券的经济学家沈建光则预计,中国最快可能在本月上调利率。他表示,1月份的通胀率可能达到6%。

      德意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要实现在下半年将通胀控制在4%以内,中国可能需要立即采取大力调控,迅速提高利率,每次加息50基点。“换句话说,要争取中期内宏观经济的稳定,短期内必须要忍受一些调整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