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加码另类投资 平安筹建两大商品交易所
  • 标准普尔:
    中国有能力逐步降低地方债规模
  • 通过率不足1% 期货投资分析考成绩惨不忍睹
  • 前三季度基金分红数额同比缩水近六成
  •  
    2011年9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市场·机构
    加码另类投资 平安筹建两大商品交易所
    标准普尔:
    中国有能力逐步降低地方债规模
    通过率不足1% 期货投资分析考成绩惨不忍睹
    前三季度基金分红数额同比缩水近六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通过率不足1% 期货投资分析考成绩惨不忍睹
    2011-09-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颖 ○编辑 杨晓坤

      ⊙记者 黄颖 ○编辑 杨晓坤

      

      日前,最新一次期货投资分析资格考试成绩公布,考试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报考人数9176人,参考人数为6190人,参考率67.46%,但只有50人通过,通过率仅有0.81%。

      考试通过率低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是否意味着取得该资格的业务人员将成为期货公司争抢的宠儿?

      参考者:第三次考试题目太怪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开始至今,一共举行了3次期货投资分析资格考试,其通过率逐次下降,首次考试通过率为21.88%,第二次通过率为18.58%,第三次通过率仅为0.81%。

      “我们公司这次参考的同事‘全军覆没’,不少研究员都抱怨题目太奇怪。”沪上一家券商系期货公司研究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据一位参加过三次考试的分析师透露,“出题者的水平越来越高,题目也越来越难。”第一次考试比较中规中矩,以宏观面和行情的分析为主。第二次考试理论和实践题各占一半,题目难度适中,实际操作能力题有所增加。第三次难度更甚,真正考验分析师的综合咨询能力,涵盖了大部分期货品种,也增加了计算题。

      说到第三次考试,参考者总结了几大“怪”特征:一是脱离书本。“完全不是书上的东西,没有范本,没有题库,完全没有复习的方向,书上有的东西不考的,考的都是从书上的概念衍生出去的东西。”一位参考者抱怨道。

      另一个特征是,计算题多。一位女性考生称,“计算题有难又多,就女生而言,本来计算就不好,那么大量的计算题,根本来不及做的。”

      第三个特征是,题目“偏门”。最新一次考试,居然出现了“三大评级机构”的Logo题,还有英文题、古文题等,让人“叹为观止”。另外,还有工业品分析师抱怨,历次考试题目都侧重农产品,研究工业品的人比较吃亏。

      期货公司会否上演“人才争夺战”?

      除了考试题越来越难,通过率逐次下滑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如此低的通过率是否也意味着,取得投资分析资格的业务人员将成为期货公司争抢的“香饽饽”?业内“人才争夺战”是否将打响?

      诚然,从长远来看,这类投资分析人才是市场需要的,这或将成为期货公司实力的一种表现。随着通过率越来越低,此类人才将会受到一定追捧。

      但对于“人才争夺战”之说,倍特期货研发中心主任李攀峰表示,“这倒不至于,因为在前两次考试中已经有大量的从业人员通过,绝大部分公司在人才储备上已经充足,以倍特期货为例,目前已经有超过25%的员工获得投资咨询资格。”

      永安期货分析师庞春艳告诉记者,如果单纯从资格申请上来看,要求每家期货公司至少有1个高管和5个从业人员通过,也就是说,6个人是底线。全国有163家期货公司,一共需要978名具备该资格的人才,现在通过的人数有三四千。因此所谓的“人才争夺战”短期内并不会上演。

      值得一提的是,李攀峰表示,目前,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的前景并不明确,从我国台湾的实践来看,该业务并不能够成为期货公司盈利的亮点。站在这个角度看,也不会出现对人才的争夺。

      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被指“不赚钱”

      实际上,期货投资咨询业务“不赚钱”在业内流传已久。此次考试通过率低,也被业内戏谑为“备考动力不足”。

      “赚不赚钱,看看国内证券的研发就知道了。比如,国泰君安的研发团队够强大吧,但是VIP客户照样是可以免费看报告。”沪上某期货公司研发人员称。

      的确,从免费到收费,客户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加上我国期货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大部分期货公司并不指望依靠此业务赚钱。

      光大期货分析师唐嘉宾表示,“作为客户来说,一开始能够拥有免费咨询服务,现在需要收费,肯定不愿意。更何况,免费报告众多,客户在你这边看不到,可以在其他地方得到相关咨询。”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家期货公司都在探索投资咨询业务的盈利模式。但大多数公司都还没有具体的计划,只能一边看别人怎么搞,一边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改善。

      比如,一家沪上期货公司正酝酿“打包服务计划”,包括了对企业客户的培训,以及报告的有价服务,从而可以避免单纯的“卖报告”,以免引起客户的反感。

      另外,一些公司希望从风险管理方面作为其投资咨询的突破口,不过这种风险管理的服务该如何进行,如何体现其价值,目前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大多数公司也尚未有所对策,因此,摆在期货公司面前的盈利模式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唐嘉宾认为,目前最需要一些创新者进行试探性的运行,让后来者从中收获经验,逐渐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投资咨询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