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产业纵深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专 版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赔本争抢同行存量 基金发行持续“虚火”
  • 众人眼中的基金销售市场
  • 基民投资“短视”趋向依旧
  •  
    2011年10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市场·调查
    赔本争抢同行存量 基金发行持续“虚火”
    众人眼中的基金销售市场
    基民投资“短视”趋向依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民投资“短视”趋向依旧
    2011-10-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数据说话

      ⊙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新基金发行热度贯穿至今,在既有规模之上,新产品的不断涌入使得现有基金品种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势头。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新老基金产品,投资者如何择“基”?记者调查数据显示,在市场持续调整,基金业绩稳定性下降的背景下,基民投资“短视”趋向依旧普遍。

      中国证券网近期进行了一次主题为“年内新基金发行热度不减,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类新老基金,您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的网络互动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择基标准中,基民对于基金产品短期排名的关注度更高一筹。

      调查结果显示,有2195名网友投票选择了“基金近期排名”,占所有投票总人数的32.30%,显示“短期业绩排名”的宣传仍然有较大市场,普通投资者的“短视”现象依旧存在;此外,有1987名网友投票选择了“基金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占总人数的29.24%;有1391名网友投票选择了“基金业绩稳定性”,该选项占比20.47%;另外还有1223名网友表示较为关注“基金经理的过往表现”,占比18.00%。

      而在中国证券网进行的另外一次调查中,基民的短期化投资冲动也有所印证。一次主题为“购买基金您一般会持有或打算持有多长时间?”的网络互动调查结果显示,有2168名网友投票选择了“不一定,看市场情况”,占所有投票总人数的33.69%,显示市场持续震荡走弱的情况下,基民持基心态趋于摇摆;有1893名网友投票选择了“半年到一年”,占总人数的29.41%;有1723名网友投票选择了“一年以上”,该选项占比26.77%;此外还有652名网友表示持基时间“小于半年”,占比10.13%。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刘亦千就此指出,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常犯以下错误:对投资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过高估计基金的获益能力;投资偏好往往根据短期市场而变,没有明确自身的投资诉求,在强势环境中过分注重基金的收益性而忽视其投资风险,在弱势环境中过分注重其亏损而忽视其投资价值;没有配置资产配置观念,进行基金组合搭配;没有长期投资的概念,频繁更换和申赎基金产品;投资基金产品凌乱,基金组合产品过多且风格集中,未起到组合应有的效果;仅根据基金业绩作为基金投资价值的判断基础,不关注基金获取高业绩排名的原因;未能定期跟踪和优化基金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