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产业纵深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专 版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赔本争抢同行存量 基金发行持续“虚火”
  • 众人眼中的基金销售市场
  • 基民投资“短视”趋向依旧
  •  
    2011年10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市场·调查
    赔本争抢同行存量 基金发行持续“虚火”
    众人眼中的基金销售市场
    基民投资“短视”趋向依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众人眼中的基金销售市场
    2011-10-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一方面市场行情持续混沌财富效应难以显现,基民入市情绪在低位徘徊,另一方面新基金发行节奏依旧紧凑,数十只产品扎堆上柜情况屡见不鲜。当“热情”的供给遭遇“清淡”的需求,基金发行大戏的剧情不由变得耐人寻味,而不同角色在这场戏中的丰富“表情”更是折射出当下基金销售所面临的困境。

      

      基金销售人员

      市场好,或者不好,基金销售指标就在那里,不得不卖;你笑,或者不笑,银行的条件就在那里,不得不服。

      ——深圳某基金公司销售部负责人

      四年内,我失去了看日历的习惯,每一年的时间,都是用一个个新基金和营销活动分隔而成的。每当需要有所回忆的时候,总是如是开头:是某某基金和某某基金发行之间的事情,抑或是,是大盘多少点的时候吧。

      ——沪上某基金公司一线销售员

      不是在卖基金,就是在赶往卖基金的路上。行情不好的当下,是顶着“钢盔”在卖基金。

      ——北京某基金公司渠道员工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人在卖基金,他们幽默又聪明,他们个个高学历,他们西装革履掏出名片全都是经理,可是一进银行卑躬又屈膝。哦,卖基金最悲剧,哦,卖基金最苦闷!

      ——流传于基金渠道员工间的微博

      

      基金公司高管

      新基金发行已是赔本赚吆喝,业内仍然臣服于规模的魔术棒:小公司为了生存而战,大公司为了荣誉而战。结果是,发行成本越来越高,基金业资产管理规模逐年下降,新基金成立之后份额大幅缩水。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却都走在这条道上。

      ——北京某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

      在目前的发展模式下,基金难以摆脱对于规模的依赖,尤其对于新近成立的基金公司来说,一切从头做起,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如果没有管理费收入的支撑,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根本难以生存,股东方面的压力也会不断加大,耐心不是人人都有。

      ——某新生代基金公司市场总监

      过于注重发行新基金或追求发行数目,势必导致基金公司大多数的资源向发行倾斜,整个市场团队疲于发行,而且,频繁的发行促使渠道不断“赎老买新”,逼迫其他基金公司为了维持份额也不得不发行新基金,迫使基金公司不断接受渠道越来越高的要价,最终对整个行业都没有好处。

      未来市场上可能出现主动和被动的基金清盘,或是将过小的差不多类型的基金进行合并,10个1亿元左右的同类基金,不如合并成一只10亿的基金,让10个基金经理中最好的那个来管。销售艰难的中小型基金公司,由于成本的上升,资本金的透支,早晚会被收购兼并。

      ——兴业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卫东

      

      第三方机构

      因为董事会对于基金公司高管的规模考核有要求,基金公司注重规模。而因为激励机制的原因,银行会有更多的动力卖新基金而不是做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因此,基金公司为了做规模只有通过新产品来做。现在已经有很多基金经理一拖多的情况,如果基金发行不断扩张,未来2~3年可能会出现基金小组共同管理多只基金的现象。

      ——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

      销售难到一定程度,未来发行的行业格局肯定会发生变化,新基金发行可能会逐步放缓。需要指出的是,基金发行困难并不是因为发得多,而是因为没有了赚钱效应。基金公司应该更多的想一想怎么才能为客户赚钱。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曾令华

      新基金发行已经陷入了一种“怪圈”,这样“拼发行”肯定会透支行业的资源,如果市场持续低迷,目前的发行现状肯定不具有持续性。目前来看,很多传统的大银行已经发不动了,个别小银行在发行上还能够“冲一冲”。

      ——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江赛春

      有利益就会有动力,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模式,决定了基金的规模才是基金公司追求的最大目标。但如果基金不能为投资者带来收益,在基金销售一线,只会造成越发越讨人嫌。开放期一到,帮忙资金就疯狂赎回,基金规模也难以增长,整个行业应该有所反思。

      ——北京某基金研究机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