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A市场观察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圆桌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对话
  • A16:基金·人物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明年:全球经济准备“猫冬”
  • 警惕人民币跨境结算增长的另一面
  • 失去创造力,
    65倍出口价格差还将扩大
  • A股公司未分配利润超3万亿
  • 外论一瞥
  • 何必讳言不救楼市?
  •  
    2011年11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明年:全球经济准备“猫冬”
    警惕人民币跨境结算增长的另一面
    失去创造力,
    65倍出口价格差还将扩大
    A股公司未分配利润超3万亿
    外论一瞥
    何必讳言不救楼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失去创造力,
    65倍出口价格差还将扩大
    2011-11-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谭浩俊

      ⊙谭浩俊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周长益近日在循环经济产业高峰论坛上举的一个例子,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在消耗的能源、资源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一块手表,平均价格是5美元,而瑞士出口手表,平均价格为329美元。我们的能源、资源产出率,只有瑞士的六十五分之一。

      显然,从5美元到329美元的差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而是质量上的,更是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的。如果“中国制造”不能升级为“中国创造”,如果中国企业仍然满足于成为别人的加工车间、加工工厂,如果中国的产业仍然大量集中于产品低端链,如果在机制和制度政策层面不能营造出有利于“中国创造”的环境,那么,我们就会在“5美元”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而与329美元的差距会更大。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无论是决策层还是管理层,早已认识到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相关要求也已提出。关键在于,在制度设计上,仍然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规范,没有从宏观到微观、眼前到长远、局部到整体形成完整的思路和框架,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致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氛围无法形成。所以,如何从制度和政策上促进这一转变的形成和加快,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笔者的基本观点是,现在宁可牺牲发展速度、眼前利益,也必须尽全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而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则必须满足于转变的需要。

      加快机制转变,最根本的途径,是进一步激活企业创新、创造的内在动力。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切不可再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也不可用行政手段保护垄断,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出现不公与不合理;第二,为鼓励企业创造和创新,培育更多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高国际竞争力、高产出的创新型企业,凡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企业,理应在税收、财政贴息等方面予以最大力度的支持;第三,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行业和企业加大控制和限制力度,税收从高、资源供应价格从高,迫使这些行业和企业尽快转型。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品牌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产品虽然很多都成了“世界第一”,但能叫得响的品牌却凤毛麟角。手表出口量早就是世界第一了,可有几款手表能与瑞士手表相颉颃呢?要知道,瑞士手表能卖出中国手表65倍的价格,靠的就是用质量和信誉创造出来的品牌。如果再不确立品牌意识,不创造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中国在世界手表市场的地位将会不断降低,甚至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制裁。

      眼下,节能减排的压力让各级政府十分矛盾的处境中。不抓节能减排,不把节能减排抓出成效,就等于自毁中国经济前程,自断中国发展之路。但是,节能减排,必然会影响眼前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各级政府的政绩。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地方在这一问题上,不惜阳奉阴违,以至于节能减排的措施始终不能落到实处,不能成为政府和企业的自觉行动。最终,这种模糊认识传递到了企业中,致使企业节能减排的观念难以真正确立,自主创新仅落在纸面上。所以,如何切实推动地方政府端正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和态度,也是当下十分紧急的问题之一。而如果能够将节能减排真正落到实处,对“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也是至关重要的。

      老实说,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资源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的大背景下,很多“世界第一”,已不再是自豪和骄傲的资本,而是发展和前进的压力和阻力。想要尽快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5美元与329美元之间的距离,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的转变,中国非得要创造世界第一流品牌不可,而这一切,都须从创造和建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氛围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