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专版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周刊
  • A3:基金周刊
  • A4:基金周刊
  • A5:基金周刊
  • A6:基金周刊
  • A7:基金周刊
  • A8:基金周刊
  • A10:基金周刊
  • A11:基金周刊
  • A12:基金周刊
  • A13:基金周刊
  • A14:基金周刊
  • A15:基金周刊
  • A16:基金周刊
  • QE:灵丹妙药还是定时炸弹?
  • 海外基金
    持续增加对中国股票投资
  •  
    2012年6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16版:基金周刊 上一版
     
     
     
       | A16版:基金周刊
    QE:灵丹妙药还是定时炸弹?
    海外基金
    持续增加对中国股票投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QE:灵丹妙药还是定时炸弹?
    2012-06-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周良

      ⊙本报记者 朱周良

      

      伴随着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再度升温,全球央行再次掀起新一轮的量化宽松(QE)浪潮。汇丰银行的经济学家日前发布报告指出,当前,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合并总量超过9万亿美元,这样快速的扩张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经济层面的诱因,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量化宽松为政府财政减轻了负担。但这些无休止的宽松,也令央行的独立性经受着空前的考验。

      

      QE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汇丰全球高级经济学家凯伦·沃德指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西方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成倍扩张,这些通常相对保守的机构也开始被迫购入“有毒资产”,以救助金融系统。在危机中,央行采取了非常规的措施,即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稳定金融系统。沃德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央行扩大资产负债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主要发达国家的政策利率纷纷降至接近于零,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则开始直接购买资产,以压低长期利率,刺激需求并防止通货紧缩。汇丰指出,央行祭出量化宽松的目的在于鼓励私人投资者重新投资于风险资产,并从中获取利差收益。而在欧元区,欧洲央行去年年底以来采取了新的量化宽松举措,即长期资本再融资计划(LTRO)。

      对于欧洲央行启动的LTRO创新机制,汇丰认为,这一机制既大胆又面临很大风险。之所以是大胆的举措,是因为这一措施并没有遵守德国央行一贯奉行的教条,后者一直是欧洲央行的“大脑”,但是LTRO却通过给银行注入流动性而为金融体系的复苏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汇丰认为,LTRO是一种非常规的QE举措,因为欧洲央行并没有大规模直接购买资产,而是采取扩张资产负债表,放宽抵押品种,延长贷款的到期时间的手段。围绕欧元体系的国家中央银行,都在忙于对资产的信贷价值和资产负债表的风险进行评估。

      但是,LTRO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有毒资产”的问题,央行只是把私人杠杆转化为了自己的杠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促使商业银行低成本的进行融资,然后购买政府债券进行套利行为,这并没有解决主权融资问题。

      

      并未引发明显通胀

      汇丰指出,尽管QE是否成功还有待商榷,但好消息在于,西方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迄今还没有引发明显的通胀。

      央行大举开启QE会否引发通胀,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汇丰指出,从数据上考察,自金融危机以来表征通胀的两大指标——广义货币和信贷,并没有出现很多人所预期的增长。“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通胀过多的忧虑。”沃德说。

      沃德进一步指出,即便通胀如预期那样上升,央行也可以不受制于宽裕的流动性而轻而易举地提高利率。所以,出现恶性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大。汇丰指出,广义货币和信贷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增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央行为储备余额支付利息,商业银行没有动机对过剩的储备进行贷款,而选择把货币存入央行;第二,银行在选择放贷的时候,不仅考虑收益率还考虑资本需求。很多商业银行不确定资产的价值,实体经济也没有有效的贷款需求,加之欧洲周边国家的违约风险上行,金融监管环境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出于风险和安全性的考量,商业银行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增加放贷。所以,通胀风险暂时还不是很大的担忧。

      另一方面,汇丰认为,快速扩张资产负债表,并不会导致央行本身陷入“破产”境地。汇丰表示,央行为自己的资产负债表积累了太多的风险资产,所以必须对资产的价值和违约风险进行评估。如果央行的政策付出了通胀的代价,那么资产就可能会面临损失。当资产价格风险出现时,理论上来看,受法律和通胀目标的约束,央行不允许采用印钞的手段。考虑到央行只印本国的货币,如果银行体系有外币融资需求,那么印钞票只会导致货币贬值,而无力解决困境。换句话说,央行不会真的损失钱,只会损失货币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央行持有的巨额资产组合,有可能面临损失,但是央行不会面临破产的风险。而且,一旦时机成熟,央行还是希望商业银行最终会回归正常向货币市场融资,而不是向央行融资。

      在需要退出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央行可以轻而易举地提高利率,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为自身减负。沃德在报告中指出,当央行有足够的信心相信紧缩政策能发挥效力的时候,便会为资产负债表瘦身。当前,紧缩资产负债表的需求并不紧迫,扩大资产负债表并不会影响央行提高利率的能力,可以进行适时的紧缩政策。不过,相比启动时的简单和易操作,QE的退出进程并没有那么直接明了。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既然是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汇丰认为,QE就存在一定的风险。金融危机表明,尽管央行从来只接受品质有保证的抵押品,但是这些抵押品可以突然之间转变为有毒资产。央行具备印钞票的资格,但是却受制于只能印本国货币。如果经济有巨大的外债,并且高度依赖进口,增印钞票的行为将大幅贬值本国货币进而带来恶劣的后果。

      另一方面,央行的确可以通过提高超额储备的利率来收回流动性,因此央行在技术上可以轻而易举地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进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同时削减资产负债表和提高利率具有潜在的风险。因为,金融市场在非常依赖中央银行的情况下,这样操作会导致市场低迷和金融环境的紧张,进而带来市场波动加大。

      另外,央行在退出QE的时候很可能受到政治层面的阻力。因为政府通过央行支撑债券市场,可以帮助政府以相对便宜的成本发行债务,这种所谓的“鸵鸟政策”,使得政府很容易从央行的QE分一杯羹,并且不用提高税收。

      西方结构性的财政赤字问题,使得央行在压力下保持货币宽松政策。一旦紧缩的政策开始实施,QE的退出会增加政府的恐慌。另一方面,央行迫于外力不停购买资产进而损坏了经济的长期发展。所以,表面看来中央银行在支持政府,央行将政府从财政困境中解救出来,但这并不是表面上看来那样简单的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掺杂了政治的因素,央行很可能成为对立党派的攻击目标,沦为政治的替罪羊。很大程度上说,当货币政策和政治意图交织在一起,QE退出计划的实施会引发央行与政府利益之间的冲突,央行将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自身的独立性受到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