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专版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专版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市场·期货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欧洲何以陷入集体无策
  • 当前亟需放开或创造新的投资机会
  • 惩戒“老鼠仓”
    现有法律太不给力
  • 中俄天然气马拉松谈判何日修成正果?
  • 惊人数据:5月新增16万钓鱼网站!
  • 把关注力配置到最紧要之处
  •  
    2012年6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欧洲何以陷入集体无策
    当前亟需放开或创造新的投资机会
    惩戒“老鼠仓”
    现有法律太不给力
    中俄天然气马拉松谈判何日修成正果?
    惊人数据:5月新增16万钓鱼网站!
    把关注力配置到最紧要之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俄天然气马拉松谈判何日修成正果?
    2012-06-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 锐

      ⊙张 锐

      

      俄罗斯总统普京月初来华访问时与胡锦涛主席共同签署了多达11项的双方能源与电力等领域的合作文件,但最受外界关注的天然气合作项目依然缺席,这意味着旷日持久的两国天然气谈判还会拉锯下去。

      中俄天然气合作动议开始于2006年。当年,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俄罗斯承诺修建东、西两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按照约定,从2011年的未来30年中,俄每年向中国供应680亿立方米天然气。为了使这条天然气管道准时落成并按时向中国供气,两国在2008年建立了副总理级能源谈判机制,但由于在气价上一直未能达成一致,俄开出的出口价格是每千立方米350美元,而中方给出的谈判底线是每千立方米235美元,谈判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

      俄方喊出高价有着自己的解释。首先,在莫斯科看来,供给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应与俄输往欧洲的价格相一致。去年俄卖给欧洲的天然气达到每千立方米400美元左右,今年底可能接近500美元。如果按中国提出的价格卖,必会引起欧洲国家跟风降价。其次,向中国提供天然气的气田和管道都地处高寒地带,开采和铺设成本高昂。俄方经过计算后认为,只有按照每千立方米300至400美元的价格对华出口才能基本赢利。

      相比而言,中国坚守235美元的价格谈判底线似乎理由更充分。天然气市场不是全球性的,而是区域性的,自然也就没有全球性价格,与俄向欧洲国家供气相比,向中国输气运输成本要低得多。目前中国进口中亚天然气的价格为每千立方米168美元,进口澳大利亚天然气价格约为每千立方米180美元,而如接受俄的要价,按30年合同量算,就意味着中方每年将多支出高达34亿美元的费用,在合约价格不受外界因素波动的情况下,合约期内中方需要多支付1020亿美元。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在资源价格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承受能力十分有限。如接受较高的价格条件,那么上游价格将推动国内价格上涨,最终必然加重居民的生活成本和推升通胀。按中石油的计算,如以350美元的价格进口天然气,相当于每立方米2.23元,比目前1.17元的全国平均天然气价高出90%。而照中银国际的测算,以北方地区每月用户均使用15立方米燃气量和100立方米的采暖用气量来看,即便仅提价23%,城市居民的用气成本就要提高27元;如果再考虑到国内外的管输费、税费以及城市燃气公司的配套建设费用等,俄方供气价格将驱动中国城市居民每月用气成本倍增。

      再进一步分析,中俄天然气谈判僵局,实质是各自对未来天然气市场供给生态的判断博弈。一方面,俄的谈判底气来源于欧洲国家的强大潜在需求。按欧盟预测,到2030年,欧洲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比重会从目前的约30%提升到约42%以上。另一方面,福岛核电事故以后,日本推出了核电“归零”战略,对天然气进口产生了更大依赖。俄正与日本紧锣密鼓谈判,双方准备修建一条海底天然气管道将产自萨哈林岛和东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输送到日本。俄罗斯也加快了与韩国的天然气合作步伐。两国已签订了管道输气项目协定,计划2017年向韩国供气。不过,支持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巨大需求力量更来自于中国。目前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只占4%,而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天然气的使用占比须提高到8%,相应消费需求量将达2600亿立方米。而我国目前天然气年产量维持在千亿立方米上下,到2015年,国内产气量与需求相比存在1100亿立方米的巨大缺口。中国对天然气的长期进口需求不可避免。

      然而,供求天平并不完全倾向于俄罗斯,中国同样拥有长期博弈的筹码。十余年来,中石油相继建设了中土(土库曼斯坦)和中缅(缅甸)天然气管道,构成了对天然气未来需求的强大补充。当然,中国自身的惯例天然气和非传统天然气乐观开采预期也构成对冲俄罗斯谈判压力的坚实基础。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供求生态注定了中俄存在非常广大的共赢空间。动态观察,决定未来谈判的结果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力量:是国际能源价格走势、双方的合作深度、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的频率和幅度。因此,尽管谈判一波三折,但双方却从来没有放弃寻找可以平衡彼此利益的有效渠道和方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依既定思路,中国对天然气价格改革计划是将价格每年上浮5%~8%。如果5年之中伴随着国内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提前实现,不排除决策层加速天然气价格改革步伐,到时,中俄天然气合作自然也就修成正果了。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