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评论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信息披露
  • A4:信息披露
  • A5:信息披露
  • A6:公司·纵深
  • A7:公司·动向
  • A8:路演回放
  • A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1:股市行情
  • A12:市场数据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中国经济已成功探底了吗
  • 千万别忽略公众的经济感知和预期
  • 让退市政策力度来得更大些
  • 业绩压力超大 基金经理走马灯
  • 警惕流动性风险引致金融财富大幅缩水
  • “ 一锤子交易 ”
  •  
    2012年7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评论
    中国经济已成功探底了吗
    千万别忽略公众的经济感知和预期
    让退市政策力度来得更大些
    业绩压力超大 基金经理走马灯
    警惕流动性风险引致金融财富大幅缩水
    “ 一锤子交易 ”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经济已成功探底了吗
    2012-07-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温建宁

      经济转型,离不开调整经济结构,扭转突出的结构失衡,经济增速难免会慢下来。如果经济减速在预期范畴之内,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相对稳定,结构调整就能在有利条件下进行,不至于伤及经济本身。但经济下行加速,也向结构调整提出了挑战。

      GDP统计数据“破八”,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国人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大家的经济行为偏好,正逐渐偏向谨慎和保守,储蓄意识不断强化,即时消费能力下降,这不仅导致了产品过剩,物价水平急遽走低,也表明对大多数工业产品而言,也许去库存化只有降价,才能对接上实际消费需求。6月CPI从5月的3%直降0.8%,便是很好的证明。而且,使用银行贷款形式的消费下降,不仅抑制了楼价,还使得了汽车市场持续低迷,银行顿显放贷难。特别是,现有实体经济生产投资,因为盈利能力下降,被迫选择主动退出扩大再生产环节,转而进入各类高收益理财产品之中,采购经理人乐观预期和意愿降低,实体经济失血和贫血的情况持续,经济进入探寻底部的过程。

      考察最近三个月的新增贷款数据,就能理解央行在不足一个月连续两次减息的用意,不仅有减轻实体经济负担,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意图,还有帮助银行体系大量存款找到贷款对象的目的了。4月新增信贷6818亿元,即使此后地方政府变相放松房地产调控,致使跟房贷密切关联的住户贷款大幅增加2137亿元,5月新增贷款才增长1114亿为7932亿元。只有银行降息之后,6月新增贷款才显著上升,达到9198亿元,直逼3月1.01万亿的最高水平。

      这从侧面说明,单靠降低银行利率,靠释放流动性来稳定经济增长,需要支付的代价和成本极其昂贵,甚至还不同于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即使投入和花费不菲,不见得就能达到控制经济下滑的目的。这一点也能从股市上反映出来,6月沪市指数跌破了2300点时,央行及时启动了第一次降息,但不足一个月之后,沪指却跌破了2200点,纵然宣布了第二次降息,股市依然还在2200点下方运行。连对货币政策极其敏感的资本市场,对利率变动反应度都在降低,更遑论原本就敏感性较低的宏观经济对降息的反应了。

      要知道,经济增长速度,就像驱动航船的水位线,要是过低,航船势必搁浅,抑制经济内在活力的发挥。要是长期持续降低,只有换来结构调整的成功才值得。那么,时隔三年之后,GDP再度破8%底线,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已探底成功?当前和今后提振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又是什么呢?

      先谈中国经济是否已探底成功的问题。

      笔者以为,这要分为短期和中长期来辨别。从短期看,确实具有探明底部的大概率。理由有二:一是,GDP的历史数据表明,1992年GDP增速达到了最大值14.2%,随后即扭头向下连续下降了7年,到1999年GDP达到最低值7.6%时,探明了底部,并迎来了新的高速增长。这次GDP变化很具有惊人的历史相似性,只差时间不重合,只有5年多的跨度。二是,政策效应的叠加有助于经济形成阶段性底部,当然资本市场也有可能在2132点上方产生底部。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要形成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底部,时机还不成熟。恐怕真正见到中国经济平稳软着陆,将至少还要等待两年以上吧。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经济转型才刚起步,经济中的复杂矛盾没有得到根治,调整经济结构尚未取得决定性成果,尤其是楼价依然处于高位,以住房回归合理价格为标志的宏观调控还远未完成,房价风险不释放完毕,就幻想产生经济的中长期底部,是不切实际的。

      再谈提振经济的有效方式。一言以蔽之,释放民间经济的活力。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只要真正赋予民间经济权利,中国经济就活力四射,不仅农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解决了几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市民和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解决了中国物质产品严重匮乏的问题,进而让中国制造行销全球。所以,未来中国经济的希望寄托在结合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创新长处的民营经济身上。

      因而,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民营经济担当稳定经济增长的历史责任创造条件,正是帮助中国经济探寻底部的关键举措。六部委密集出台各种政策向民间资本敞开了大门,正是消除民营经济玻璃门和弹簧门的筑路行为,银监会《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特别提出加强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证监会、国资委、交通运输部、卫生部和铁道部出台的一系列对民资深度开发的鼓励和引导政策,既是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环境,也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有效提振经济。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统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