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理财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对话
  • 基金费率变革路在何方?
  • 投资者有话说
  • 充分竞争
    催生费率多样化
  •  
    2012年7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基金费率变革路在何方?
    投资者有话说
    充分竞争
    催生费率多样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费率变革路在何方?
    2012-07-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漫画 高晓建

      “难以为继!”有投资者毫不留情地评价了这个管理着2万多亿资产的公募基金行业。

      这个曾经在大牛市汇集了中国千千万万投资者财富翻番梦想的行业,这些年来,承载得更多的确是质疑与批判。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持有人高调的奋力呐喊与低调的悄悄离场之间,一场可能打破现有生存法则的费率变革正在酝酿,却也正当其时。

      本报记者 涂艳

      方案或很快问世

      有关基金“旱涝保收”的争议从未停止,而关于管理费该怎么收的探讨也一直在继续。就在今年,行业内传出有公司正在研发基金浮动费率的相关产品方案,剑指一成不变的基金管理费。

      然而,就在市场热议与关注的同时,媒体传出证监会就基金费率改革专门组织行业调研的声音,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及时到来。

      “有包括上海和北京的不止一两家公司之前就报过浮动管理费基金的创新产品方案,但是证监会一直未显示受理情况,现在分析行业组织调研形成更加统一的意见可能正是搁置的原因。”北京一家已经上报过方案的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告诉记者。

      此后记者了解,目前刚刚成立的基金业协会正代表监管部门牵头此次费率改革,7月上旬及此前曾不止一次召集北、上、深的基金公司集中讨论调研,目前方案或以初步形成。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初步方案肯定有了,但是第几稿还真的很难说。”

      按照程序,一般证监会和协会组织调研后,会先形成一份征求意见稿,经过多次修改后最终成文下发给行业各家公司征求意见。

      “进程的快慢更要看调研的结果和具体内容,最终会涉及的方面是否全部包括管理费、托管费和交易费用也很难说,或许涵盖的内容也会更多。”据他透露,征求意见到最终推出的过程可能还尚需几月,但也不排除很快推出的可能。

      其实,就在今年,发起式基金的迅速问世已经是个先例,而今天正好是国内首只上报、首只获批的发起式基金——天弘债券发起式基金首发的日子。据推算,从发起式基金业内征求意见到原有规则的修改,再到产品的申报到发行,期间过程不过半年。

      而不容置疑的是,在行业酝酿改革的同时,基金公司的创新脚步总是走在了前面。据了解,目前国内超过半数的基金公司其实在内部都已经研发过不止一种有关浮动管理费的产品方案。

      “其实产品跟以前没有本质区别,关键是浮动费率产品的业绩基准怎么设置、上下浮动的范围多少,所以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的成本核算,设计了几套方案备用。”一位银行系基金公司战略发展部人士透露,很有可能最终行业的意见出台后,各家公司要重新设计方案。

      重拾的“美好”

      每逢市场不佳时,关于基金公司“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把亏钱”却照收管理费的争论就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浮动管理费这类在投资者看着异常美好的大胆尝试其实早有雏形。

      据了解,此前包括大成、博时和海富通在内的几家公司都在产品上或多或少地见到了浮动管理费的影子。

      2005年,作为创新封闭式基金发行的大成优选引入了业绩报酬和风险准备金两项特殊条款。即当基金净值增长率超过基准可提取业绩报;同时基金管理人每月从已提取的上一月基金管理费中计提10%作为业绩风险准备金,用于在净值增长率低于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超过5%时弥补持有人损失。

      而博时价值增长、博时价值增长二号和海富通收益增长3只基金都曾规定低于业绩基准停收管理费。

      时过境迁,而关于基金管理费率的讨论如今迎来了监管机构全面改革的正面回应。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孙杰日前更是表示,公募基金收取管理费机制是基金行业初创时参照国际经验形成的,目前正认真考虑投资者诉求,进行一系列探索和试验,推动符合国情的市场化收费机制,努力降低市场成本。

      事实上,建立合理的业绩比较基准是实行浮动费率的核心,同时对称浮动的上下临界点也正是技术的关键构成,而此次监管层首次明确提出支点式浮动费率改革的核心也在于此。

      记者从几家有过类似方案的公司了解到,采用绝对收益线为业绩基准的公司鲜见,多数公司采用的是目前的某指数、存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等标准的混合体。而在国外,还存在将前期业绩高点作为业绩提前基准的产品,但实际上对基金公司应变市场转化时的投资能力和仓位把控存在很大挑战。

      “国内基金业的现状是重视排名不重视业绩基准,尚无统一规范确定业绩基准制定的合理性。”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张洁对此表示。

      而业内人士认为,从公募基金的特性来说,浮动管理费推出的初始就决定了其非主流的地位,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允许不同收费模式的竞争,加剧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从而用市场化的方式来促进基金公司达到更好的业绩。

      上海证券首席基金分析师代宏坤认为,建议从市场化的角度推进费率改革,让管理费率在基金公司的相互竞争中有所下降。

      有市场就必然存在竞争,而在越来越多基金公司走差异化发展的现实情况下,推出浮动管理费产品或许不能再说是基金的无奈之选了。

      “目前基金行业的声誉下降,很多投资者谈基色变。通过费率的市场化竞争条件基金公司的费率结构,也使得公司更加关注投资者的利益,也至少为化解行业的道德风险出一份力。”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的副总认为。

      而工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肖婉如更是认为,对于浮动利率产品而言,随着《基金法》的修改和产品的创新以及基金投资大环境的变化,未来基金产品的费率结构将打破现有的单一收费模式,逐步实现费率结构的多样化,随着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收费结构出现,会有新的收费方式出现,整体来讲,在保护投资利益的前提下,费率有下降的趋势。

      “非主流”的忧虑

      从国外的现状和将来国内的发展来看,公募基金在收费水平上很难实现与专户、阳光私募等非公募基金提取超额业绩管理费的模式齐平。也就是说,这场费率的改革必然是一段“非主流”融入市场化的故事。

      从国外情况来看,美国共同基金中仅有不超过5%的基金采用的是浮动管理费的模式,而采取“业绩费”的更多来自针对合格投资人的私募及对冲基金。而这在专业人士看来,是共同基金长期发展“自然选择”的过程。

      也正因为如此,从一开始,来自对“非主流”的质疑声从未停止。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管理费用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因此基金公司显然会倾向固定费率带来的较稳定的预期现金流模式。此外,基础市场必然伴随着牛熊市交替,当市场行情不济的情况下,浮动费率势必引起管理费收入进一步缩水,给公司经营带来压力。尤其对于小规模或者刚起步的基金公司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张洁分析。

      记者以100亿元公募资产管理规模、公司实际自有资金仅1个亿乐观估算,如果平均少收0.2%的管理费,意味着一年少收2000万元,占到公司自有资金的五分之一。而对于不少注册资本仅为1-2亿元,实际上多年亏损只剩下几千万元的小基金公司而言,少收管理费或许直接可令其关门大吉。

      国内管理费一直以股票型1.5%、债券型0.6%和指数型0.5%的标准运作,而事实上,国内基金的管理费早有下调空间。但实际上,基金公司由于受到渠道“盘剥”,最终入手的管理费平均仅不到五成,高昂的尾随佣金和渠道维护费用令基金公司一直抱怨为他人做嫁衣。

      而令基金公司更加为难的是,目前以股票型基金为例,仓位要保持在60%以上,为此有基金公司表示,当市场遭遇系统性风险的时候,基金净值自然会下降,但这并不能全部归因于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如果要调整费率是否首先要考虑调整各类基金对仓位的硬性要求。

      而更有忧虑者认为,浮动管理费收费方式复杂,投资者在熊市时的感觉良好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如果真的对称浮动可能长期以来让投资者支付的成本更高。

      富达国际亚洲区(除日本)个人投资业务总监李锦荣建议:“一方面可能会增加客户的成本,需要设置一个上限进行管理费“封顶”,让投资者在选择这类基金时做到成本可控。另外,在国外也确实存在过基金管理人为了博取更高的管理费收入而采取频繁换手的激进投资策略,因此这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此,代宏坤建议,可以通过部分基金公司的实践来检验这一模式的效果,但不建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把是否采纳“浮动费率”的决策权交给基金公司。同时,要加强对采取此类费率模式基金的监管。对基金公司制定的业绩基准、业绩测算时间长度、信息披露透明度等方面加强监管。

      与渠道博弈在所难免

      此次基金费率的改革除了管理费的浮动外,托管费和交易佣金两大费用也早已被监管机构列入改革的焦点。然而不可避免的是,这两块费用分别针对的将是强大的银行和多年的“好友”券商。

      “如果真的全部大改大降,首先过不去的可能就是银行这道坎。”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助理私底下透露。

      根据现有情况,普通股票型基金托管费为0.2%,其他基金在0.15%左右。而根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度,基金行业支付的托管费用总额分别为48.6亿元,55.2亿元,52.4亿元,55.1亿元和55.1亿元,大致都在50亿元上下浮动,并没有增加和降低的趋势。

      也就是说,如果托管费用降低四分之一,银行的整体托管收入就将降低12.5亿元。

      但是欣喜的是,目前在行业中已经出现了首降托管费的先例。根据基金合同,包括汇添富、华安基金在内的多只短期理财型基金的托管费用已经降至万分之八,是此前的至少一半。

      对此记者采访工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肖婉如。她表示:“在现在市场大环境低迷,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弱市震荡,基金赚钱效应持续减弱的背景下,围绕客户利益至上,工行将积极支持和配合费率调整相关改革,我们在这方面也通过实际行动表明了我们的态度。”

      她同时分析,国内银行的托管职责相较于国外有较大区别,国内初始费率虽然较高,但是采取的是“打包收费”,即所有费用一次性收取,后续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均免费,这是费率结构的差异。

      “其次,国内当前的托管费实际上包含了向受托人授信的费用,就是要为投资人利益做监督,要担当一定的法律责任和投资人代理人的角色,这也是国外托管机构所不具备的。”肖婉如补充道。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基金公司与银行的博弈还主要集中在销售费用即尾随佣金上,很多公司不但没有太多议价的主动权,很可能还排不上档期,更别提与其在托管费上讨价还价。

      而对于交易佣金,上证资讯同样有数据统计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基金支出的交易费用平均每年为146亿元,其中2007年最高达244.7亿元,最低为2011年的90.9亿元。

      也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的交易佣金维持在万分之八到千分之一之间,远高于部分散户的交易成本,基金的交易佣金饱受诟病。而除此之外,国内基金换手率非常高,有机构统计发现,由此带来的交易成本每年约在1%左右。

      “众所周知,券商作为基金的卖方研究支持和部分渠道力量,收入来源主要为基金分仓的交易佣金。在市场本来就不好,交投活跃度降低后,券商的这部分收入本来就收到影响。如果要再做博弈,可能进程比较艰难。”有券商分析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