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专 版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理财
  • A16:基金·人物
  • 央行为何偏爱“逆回购”
  • 稳增长到底该有怎样的操作思路
  • 在调整风险警示板规则时
    勿忘利益补偿
  • 小心,别上微博虚假广告的当!
  • 外论一瞥
  • 渣打与劳氏:谁不给谁面子?
  •  
    2012年8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央行为何偏爱“逆回购”
    稳增长到底该有怎样的操作思路
    在调整风险警示板规则时
    勿忘利益补偿
    小心,别上微博虚假广告的当!
    外论一瞥
    渣打与劳氏:谁不给谁面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2-08-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一瞥

      ◎《金融时报》8月9日文章

      英国经济走向危险路径

      英国经济可不像其令人振奋的奥运会参赛队,近期已赶不上其他多数发达国家的表现了。英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接下来又该如何做呢?

      首要议题是增长欠缺的主要原因到底归结于需求方还是供应方。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爵士认为是需求方,因为欧元区危机和商品价格的上涨抑制了私人部门的需求,而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不足以抵挡财政紧缩、石油市场和欧元危机带来的冲击力。

      然而,经济供应方其实也出了问题。尽管英国中期经济预期低迷,通胀趋势不可改变,但私人部门还是雇佣了更多的人。这降低了失业率,但也意味着远期的生产力及国内生产总值会降低。

      需求和供应的虚弱正开始互相影响。银行系统的失效,意味着出借方和借贷方的中介已经破裂。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将无招可施。最新的研究认为,英国财政紧缩政策实际上降低了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失业率。对财政花费的任何直接刺激都应将目标定位于供应方,比如对投资实行临时性税收减免。

      英国央行行长强调维持定量宽松政策,将增加货币供应,同时支持整体经济。然而,即使政府债券收益率处于2%以下,定量宽松的有效性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令人怀疑。接下来的步骤将包括不同寻常的定量宽松模式:央行购买私人资产,如公司或抵押信贷,或者建立由英格兰银行注资的直接借款机构。由于英国经济下行的趋势较强,英国政府应对定量宽松的这些非传统操作持有开放心态。

      (作者系前高盛主席经济学家加文·戴维斯 贺艳燕 编译)

      ◎《日本经济新闻》8月8日社论

      将日本技术

      应用于新兴国家基础建设

      印度发生6亿人受到影响的大规模停电事故,原因在于供电能力跟不上电力需求的增长。对日本经济而言,新兴国家的重要性在增加。日本应积极利用自身技术帮助新兴国家进行电力、水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日本企业的商机。

      印度的电力需求年增长率为8%,而供给能力一直不足10%。由于输电设备老化,输电过程中电力损失超过20%。所以,增强发电和输电能力是当务之急。印度70%的电力依靠煤炭火力发电,但该国的煤炭火力发电只能将煤炭所具有的热量的30%转化为电力,这与世界上发电效率最高的日本煤炭发电相比,低10多个百分点。如果能使用日本产的高效设备。日本的技术还可以在印度之外的国家发挥作用。亚洲煤炭的发电能力到2030年可能增加两倍。如果全世界的煤炭火力发电都达到日本的效率,那么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削减量有望超过日本的排放总量。

      输电网是另一个课题。输电过程的电力损失在印尼也高达16%,而日本的损失率仅为5%左右。

      为将丰富的经验运用到新兴国家中去,日本政府和企业应精诚合作,利用政府开发援助(ODA)等手段推动这项事业。在电力之外,日本在海水淡化设备、铁路运行管理系统等方面也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应该利用这些技术支持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梁宝卫 编译)

      ◎《经济时报》8月8日文章

      投资决定中的心理角色

      有研究认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行为决定更多是由直觉而非理性分析所主导的。最近几十年,心理因素渐渐被认识到在投资决策和经济行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心理因素会贯穿在整个投资过程中,投资人虽然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分析,但常常难以做出有利于自身经济利益的正确判断。当投资者对某项投资的直觉还没有出现时,投资决定通常会延迟或中止。

      投资者投资喜好的直接倾向是个社会化过程,社会心理对投资行为是一个特别的输入,通常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投资者的认知。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投资人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通常,心理账户会导致非理性决策。比如,当为新公司慷慨投资时,对旧有的核心商业进行资金控制,投资者感觉上对投资做了好的分配:一出一进,保持平衡。但在这种心理中,投资者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其实类似赌博,因为其结果可能是双输。

      在投资过程中,所有的投资都需要持续性的判断。但投资者会出现回本心理,即我都已经为此付出这么多了,以前的决定必然是对的,必须要坚持下去才能弥补以前的损失。这样的回本心理,造成迟迟不能终止已发生的错误行为。

      另外,投资还应避免羊群行为或虚假同感偏差以及证实倾向。

      (作者系印度《经济时报》专栏作家贾迪普·米塞拉 贺艳燕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