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专 版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圆桌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价值报告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人物
  • 再议新公务员财产收入公示方案
  • 鼓励长期投资
    有待于营造全新市场环境
  • 欧洲央行的“魔杖”能舞起来吗
  • 民企过冬,典当行进入高峰时段
  • 外论一瞥
  • 寄望金融跨越式发展激发经济新动力
  • 漫画说明
  •  
    2012年1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再议新公务员财产收入公示方案
    鼓励长期投资
    有待于营造全新市场环境
    欧洲央行的“魔杖”能舞起来吗
    民企过冬,典当行进入高峰时段
    外论一瞥
    寄望金融跨越式发展激发经济新动力
    漫画说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2-1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一瞥

      ◎《金融时报》11月16日专栏文章

      美国能源再一次改变世界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美国将在2020年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无论这是否会发生,美国正在进行的变化都将继续改变其经济,并影响国际关系和全球能源前景。

      自2008年以来,美国石油出口上升了25%,国际能源机构预估,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再上升30%,达到每天1110万桶。美国石油进口已从2005年占消费量的60%下降到今天的42%。“能源独立”概念首先由理查德·尼克松在1973年石油危机中提出,此后每任总统都秉承这一信念,认为美国会回归能源自足,从而减少对中东混乱和高油价的敏感性。

      水力压裂和水平钻井两项进步中的技术,成功激活了美国页岩气革命。十年内,页岩气已从占美国天然气产量的2%升至37%。美国已取代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这场变革的经济效应是明显的,最直接的是产生了170万个工作机会。预计到2020年,这一领域工作机会将增至300万个,政府来自于此的收入也将增加。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全球竞争。美国天然气储量丰富、价格低廉,这将刺激美国能源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至于石油,美国仍将在很长时间进口石油,但量会锐减,一方面是美国能源产量提高,另一方面是美国石油能源需求已达顶峰。

      世界石油产量调整的重要性已超出中东而影响到21世纪最重要的世界关系:中美。这需要中美双方发展出一种更清晰的彼此理解以及针对石油安全的合作框架。这一框架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系能源研究权威专家丹尼尔·尤金 贺艳燕 编译)

      ◎《读卖新闻》11月14日社论

      日本需遏制GDP负增长

      日本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前期相比减少0.9%,时隔9个月再次呈现负增长。换算成年率,GDP减少3.5%,野田首相称之为“危险的数字”。这应该看成是经济衰退的信号,现在已到了日本经济能否避免失速的关键时刻。

      三季度GDP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外经济减速导致外需不振,日本内需的两个支柱——个人消费和设备投资同时减少,而增加公共投资未能补充内需不足。在消费方面,终止环保汽车补助金导致汽车销售量减少。在投资方面,由于企业业绩不透明感越来越强,人们在设备投资上持谨慎态度。政府和银行试图一边恢复内需一边等待海外经济复苏,但提早到来的内需减速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另外一个担忧是,目前看来,海外经济在短期内复苏希望不大。欧洲陷入负增长。美国面临“财政悬崖”,可能给世界经济带来打击。中国经济减速,而且因为中日关系恶化,日本对华出口剧减。

      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日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重点分配预算给效果明显的公共事业。第二,利用民间创意,开发“热销”商品,尤其是环保和医疗领域。第三,通过投资减税鼓励开发研究,放松新兴行业监管力度,改善创业环境,最大限度激发民间活力。第四,调整日元过高的汇率。第五,再次启用核电站,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第六,稳定政局。

      (梁宝卫 编译)

      ◎《经济时报》11月17日专栏文章

      中印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除了中国,亚洲及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在印度。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印度中产阶级将增长到其人口的45%。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和印度的消费者开支预计将达到64万亿美元。

      作为过去十年两个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和印度被期待在未来实现更活跃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中国现在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印孚瑟斯以及知名汽车公司塔塔均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中国公司如华为、中兴和上海电气正在印度开展项目和工程。然而,相比于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印之间700亿美元的贸易量和不到10亿美元的相互投资还仅是冰山一角。

      印度正计划在未来五年大规模地投资来发展基础设施。中国公司先进的技术和质优价廉的实践将对印度有帮助。印度在金融、服务和私营部门的经验将对经济转型中的中国有宝贵的借鉴作用。总之,中印有充分的理由来拓展彼此的市场、增加相互间的投资。在全球经济衰退、美国和欧洲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中印的增长前景也被削弱了。如果中印两国能采取双赢的经济合作,这将会延伸两国良好势头的发展期。

      不可否认,现在的中印关系并未“亲密如兄弟”。这可能一方面是因历史隔阂,一方面是中印的竞争关系被过度放大了。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事实上,中印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如何保持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是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今天的世界已不同于50年前,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和命运越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两国的思维也需与时俱进,应与过去的阴影告别,以新的、综合的视角来看待中印关系。唯有如此,中印才能携手共进。

      (作者系中国驻印度使馆临时代办邓锡军 贺艳燕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