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新路径
  • 我国国际收支趋平衡
    外汇出现新特点
  • 收入倍增关键是扩大中产阶层比例
  •  
    2012年12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新路径
    我国国际收支趋平衡
    外汇出现新特点
    收入倍增关键是扩大中产阶层比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新路径
    2012-12-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扩大贸易结算固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但只发挥结算功能的货币,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时至今日,一种货币能否在金融市场的定价和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决定了这种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关键。人民币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币。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找到能让人民币发挥计价功能的渠道,创造出更多类似于人民币期货产品或者争取推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举措。只有这样的金融创新,才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李建军

      

      自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以来,人民币的国际化一直遵循着两条路径发展。一条路径是跨境的相关安排。这其中包括跨境贸易结算、跨境的直接投资和金融投资,以及政府间的合作。另外一条是海外市场的建设,也就是所谓的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筹建。其目的似乎也有两个:一个是让人民币流动起来,能够在国内外建立起一种循环;另外一个就是增加海外人民币的存量,这是人民币能够被国际市场接纳的最有力的指标。

      从现在人民币取得的成绩来看,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上述的目标。

      第一,人民币在跨境使用中量比逐步扩大。从数量上讲: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万亿元,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分别累计发生201亿元和907亿元;2012年1月至9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累计达到20,500亿元。其中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221亿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1545亿元。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占进出口总额比例正在快速上升,其中2010年为2.2%,2011年达到6.6%,2012年1月至8月达到7.8%,呈逐步上升态势。

      第二,币互换规模及数量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与世界18个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金额达1.65万亿元。

      第三,离岸市场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香港的人民币市场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人民币存款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外汇产品日均交易量达10-15亿美元,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迅速发展,人民币产品趋向多元化。

      此外,新加坡、伦敦均表达出了参与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意愿。2012年,新加坡和中国签订一项金融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目前在新加坡营运且符合资格的两家中资银行,其中一家还会被授权为新加坡人民币清算银行。今年英国政府也分别和我国香港金融管理局、伦敦金融城成立了工作小组,旨在将伦敦打造成为重要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目前,人民币仍受困于两大困境。一是我国可能在较长时期内仍存在一定数额的贸易顺差。虽然近期贸易顺差趋于缩小,但基本趋势仍未改变。而要推进人民币在境外持有,通常需要以贸易逆差的形式对外支付,这和现在的顺差情况形成矛盾。二是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尤其是部分交易项目仍受到限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这一制约因素将会越来越显著。

      由于短期内实现资本项目全面可兑换存在一定难度,如以此为条件,人民币国际化将无法推进。应该说,我们对此是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的。比如,近期推出了RQFII、人民币跨境融资、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政策等措施。但严格讲,这些措施还局限在扩宽跨境流入流出的逻辑框架下。也就是说,在货币国际化的标准上看,还是结算功能的扩展。

      如上所述,以上的三项成绩基本据来自于跨境结算这一途径。不过,我们如果从货币国际化的标准看,一种货币是否成为国际货币要看其在计价结算、金融交易和储备货币中的地位如何。其中,计价结算和金融交易的多寡直接决定货币国际化的程度,而储备货币的比重则更像是一种货币国际化的结果。

      以这样的标准判断,人民币国际化仍仅限于货币跨境结算这个单一的层次。然而,一国货币被认可的最主要指标应该在于第三国之间的使用。显然,以上的措施还不能覆盖这一层次。尽管目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所未有,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国香港人民币资金存量的增加还是和跨境贸易结算密切相关,甚至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投机有关,而非是第三方交易和使用人民币的场所。

      笔者认为,扩大贸易结算固然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基础。没有经贸实体经济的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只是空谈。然而,只发挥结算功能的货币,不可能成为国际货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金融市场的作用愈发重要和不可忽视,其成熟与否必然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时至今日,一种货币能否在金融市场的定价和交易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决定了这种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的关键。照此逻辑,最近两件和人民币国际化有关的事情倒是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我国香港交易所推出了人民币外汇期货产品。2012年9月17日,我国香港交易所推出了最短期限为1个月,最长为1年的7个种类的人民币外汇期货产品。推出以来,发展良好。10月成交228张合约,较9月份增长5%。实际上,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曾于2006年推出了人民币期货产品,但以美元结算。而我国香港人民币期货合约的价格变动、保证金和结算费用均以人民币计价,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币期货产品。

      从规律看,金融市场的演变一般从现货即期交易开始,逐步发展离柜市场的掉期、远期交易,再到期货、期权乃至资产证券化产品。人民币期货产品的推出可谓是填补了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的空白,使我国香港人民币金融产品线得到完善。由于人民币期货具有较低投资门槛和较小信用风险的特点,能够吸引更多中小投资者入场,有利于扩大产品影响力。而中小投资者的加入,将带动市场的参与热情,积累人气,有助于增强交投活跃度,让市场深度得到加强。

      二是中国表示准备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启动石油期货交易项目。目前美元是主要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除原油外,黄金、铜、铝、镍、锌、锡、大豆、棉花、玉米等全球主要资源和农产品也都是以美元定价。由于主要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计价,以大宗商品为主要成本的商品自然也以美元定价,进而奠定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中国是大宗商品的重要进出口国,但是没有一种大宗商品以人民币计价。石油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试图影响石油价格是自然的和完全合理的。根据相关报道,上海期货交易推出的石油期货是以美元标价,以人民币结算的。此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升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上的话语权,并由此带动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民币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货币,随着我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人民币的使用必然会相应增多。而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实体经贸的结算交易之中,更加会体现在金融市场之中。在肯定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需要未雨绸缪,找到能让人民币发挥计价功能的渠道,创造出更多的类似于人民币期货产品或者争取推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举措。只有这样的金融创新,才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作者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