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艺术资产
  • 9:开市大吉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金基金专刊
  • A2:金基金专刊
  • A3:金基金专刊
  • A4:金基金专刊
  • A5:金基金专刊
  • A6:金基金专刊
  • A7:金基金专刊
  • A8:金基金专刊
  • A9:金基金专刊
  • A10:金基金专刊
  • A11:金基金专刊
  • A12:金基金专刊
  • A13:金基金专刊
  • A14:金基金专刊
  • A15:金基金专刊
  • A16:金基金专刊
  • 消失的市场
    ——管制经济投资的挑战和机遇
  • 期待更多交易工具 培育成熟机构投资者
  • 中国量化投资“钱景”广阔
  •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  期货公司要利用新平台打造新商业模式
  • 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金纪湘:一季度GDP预计达8.1%
  •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刘劲:市场对新股IPO反应过度
  • 企业债净融资量创新高
    信用债杠杆模式埋隐患
  •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工孟:  中国量化投资有望迎来百倍增长
  • 国信证券发展研究院总部总经理何诚颖:  盈利压力促券商拥抱量化投资
  •  
    2013年4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消失的市场
    ——管制经济投资的挑战和机遇
    期待更多交易工具 培育成熟机构投资者
    中国量化投资“钱景”广阔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  期货公司要利用新平台打造新商业模式
    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金纪湘:一季度GDP预计达8.1%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刘劲:市场对新股IPO反应过度
    企业债净融资量创新高
    信用债杠杆模式埋隐患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工孟:  中国量化投资有望迎来百倍增长
    国信证券发展研究院总部总经理何诚颖:  盈利压力促券商拥抱量化投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期待更多交易工具 培育成熟机构投资者
    2013-04-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见习记者 高翔 ○编辑 王诚诚

      

      投资者对预期收益趋于理性,是中国对冲基金发展的一大机遇。上海艾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蒋锴说,2011年前,收益在10%以下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但现在,客户会更加认可绝对收益的产品。另一个重要机遇,是中国在不断地推出新的交易工具。年内国债期货有望推出,商品期货的期权也在探索过程中。这些工具的推出,会给对冲基金增加风险对冲的手段,也增加了套利的机会。

      不过,中国的对冲基金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一大挑战就是中国缺乏规模大的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另外,国人对对冲基金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投资者教育还需要一个过程。”蒋锴说。

      虽然存在挑战,市场人士还是对量化投资寄予厚望。

      信泰人寿首席投资官王连平说,保监会去年下半年出台了13项保险资金投资新政。利好的是,保险资金也允许买对冲基金,只要它被包装成信托产品,且有比较稳定的收益率。王连平曾经在平安资产管理过量化投资。

      蒋锴还在峰会上回顾了中国对冲基金的发展历程——在2005年前,股票为单边做多市场,没有对冲手段。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后,一些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开始做ETF套利,一年能做到百分之几十的收益。2007年时有了权证,给市场机构带来了套利的空间,但总体空间不大,而且是建立在散户对衍生品不了解的基础上的。

      2010年,真正的做空工具股指期货推出,中国的对冲基金才迎来了大发展。此外,债券的对冲基金和商品期货的高频交易,也有一定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