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焦点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信息披露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在利益范围内“对等妥协”
  • 构建中美新兴大国关系的经济核心
  • 仅仅确保股东大会程序正义
    远远不够
  • 程序化算法交易下的内幕边界
  • 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是走向自主发债的过渡
  • 评级潜规则:等级虚高
  •  
    2013年7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在利益范围内“对等妥协”
    构建中美新兴大国关系的经济核心
    仅仅确保股东大会程序正义
    远远不够
    程序化算法交易下的内幕边界
    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是走向自主发债的过渡
    评级潜规则:等级虚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程序化算法交易下的内幕边界
    2013-07-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东海
      陈东海

      许多年前,每逢遭遇金融市场突发事变、股灾等重大事件时,电视画面中总会出现交易场所内的马甲们用指头比划价格和成交量的场景。在网络交易早已普及的今天,这种以手比划的场面几乎绝迹,交易模式也在迅速普及程序化的算法,不少公司还在依靠金融工程做高频交易获利。

      所谓程序化交易或算法交易,就是交易不再根据交易员的即时感觉,而是根据事先设定的条件,根据实时得到的数据,由计算机依据软件程序自动下单操作。而高频交易,则是指借助高速计算机,实现毫秒级的瞬间交易。由于程序化的算法交易,可以排除交易员的个人因素,所以交易的一致性很好,还能快速实施事先设置了判断条件的交易。高频交易因能抓住稍瞬即逝的交易机会而大大领先于普通的交易。因此,在网络和计算机普及的时代,程序化的算法交易成为机构及其专业投资者的普遍配置。如今,在期货领域,欧美等地程序化交易量已超过交易总量的70%,在我国,程序化交易的比例也越来越高;高频交易也已成了大投资机构的主要盈利来源。目前美国股市大约60%的交易额是由高频交易产生的,有的机构在一日之内凭借高频交易就能盈利1亿美元。实际上,高频交易也是程序化交易的一种,也就是说,算法交易和高频交易往往是合为一体的,在交易中相对于普通交易者,无往而不胜。

      但是,高频交易极其容易导致交易系统的突发式风险,还会导致市场的不公正,这已有不少实例了。而作为算法交易,由于交易的一切过程都已设置在计算机的软件程序中,因此其变量一般就是经济数据,只要输入相应数据或者计算机自动抓取经济数据,计算机交易系统就立即进行既定的交易。所以,经济数据成为交易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提前获得了经济数据,并且由于算法交易的系统已经自动化,那么交易就会大大地提前于不使用算法交易的投资者,进而赢得极其宝贵的时间差。这就是“先知先觉先行”,而在交易以秒和毫秒计的现代交易系统里,时间就是真金白银。因此,使用算法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如果提前获得了经济数据,就拥有了决定性的优势。

      既然有巨大利益可图,那么必然有人打提前窥探经济数据的主意。本周二FT中文网就报道说,自从2008年以来,少量特定高频交易公司、银行和其他客户可以通过向汤森路透支付一项费用,就能比其他客户提前两秒获得密歇根大学每月两次的消费者信心调查数据。据称这项费用高达每月6000美元。有人表示,“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行,在收到一条机器可读新闻之后如此迅速地进行种类如此多的股票交易,当公众看到价格信息时,交易已经完成。”

      谁都清楚,在证券和金融市场,必须杜绝利用内幕消息获利的行为。但是,所谓内幕消息,过去一般是指有股票或债券等证券等上市交易的公司尚未公布或不为公众所知的消息,或者是国家机构定期或不定期采集尚未正式公开的消息和数据。如果在这些消息未公开前,提前刺探并且利用其交易,就属于违法行为。而像汤森路透与密歇根大学制作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则是两家合作的私人机构,利用电话调查等手段,从社会和市场上采集的主观景气数据,既不属于上市公司内幕消息,也非国家机构采集的法定公布的数据,依据现有法规,提前获得这些数据,这不属于传统的利用内幕消息交易的违法行为。

      但这种依据提前获取私人机构所采集的商业数据去交易的行为,也渐渐引起了争议。上述提到的那篇报道还说,世界部分顶级金融数据提供商正在接受调查,原因是他们提前向高端投资者出售市场动态信息、而令后者赚到高额利润。在纽约州总检察长埃里克·施奈德曼的压力下,汤森路透本周一已暂停提前两秒向额外付费客户发布受到密切关注的消费者信心数据了。

      显然,私人机构采集的商业数据是很有可能产生内幕消息的那种作用的。这应当有个最基本的界限,如果该数据是面向大众的,或面向的范围超出单个投资者,那就不再是私人数据而是公共数据,如果这些数据公开后会导致大众对市场有了新想判断而做出相应的交易决策,那么提前获得这些数据就不能说是合法的。

      私人调查机构所收集那些既不属于上市公司内幕消息,也不属于国家机构法定数据范围的消息,对各投资机构可能很有用,提前获得这些数据,也拥有了巨大的投资优势。在程序化算法交易的时代,这势必将投资大众完全置于被动境地。所以,完全有必要将这些私人调查机构及其采集的数据的发布纳入监管范围,除非这些数据由私人调查机构自己使用,或仅仅提供给单个投资者,并且不外泄给外界任何第二者;如果这样,该数据就相当于投资机构研发供自己使用的私人数据,不具有公共性,不会对于其他投资者造成影响,那当然不属于内幕数据。如若不然,则需完全贯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得提前泄露给某些特定的投资者。

      (作者单位:东航国际金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