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调查
  • 4:要闻
  • 5:广告
  • 6:新闻·金融
  • 7:新闻·市场
  • 8:新闻·公司
  • 9:新闻·公司
  • 10:新闻·公司
  • 11:新闻·融资
  • 12:新闻·财富管理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两融细则或下月修改:延长期限
  • 期市该如何走出“159”怪圈
  • 题材股多点开花
  • 主板转入上升轨道
  • 大商所“两板”合约及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 期货公司探索
    场外业务抢滩自贸区
  •  
    2013年10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7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新闻·市场
    两融细则或下月修改:延长期限
    期市该如何走出“159”怪圈
    题材股多点开花
    主板转入上升轨道
    大商所“两板”合约及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期货公司探索
    场外业务抢滩自贸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期货公司探索
    场外业务抢滩自贸区
    2013-10-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董铮铮 ○编辑 梁伟

      

      在自贸区这片试验田上,期货市场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上证报记者近日获悉,依托上海自贸区的创新政策和监管优势,期货公司正定位和探索场外市场业务发展模式。一些期货公司也正在研发基于场外市场的期权产品。

      据了解,目前已有4家期货公司入驻自贸区,与其他未进驻自贸区的风险管理子公司一样,业务进展不尽如人意。业内人士指出,期货公司在开展子公司业务上缺乏成熟的整体商业模式予以借鉴。同时,人才匮乏也成为短期制约子公司业务的绊脚石。

      申银万国智富投资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闫淦智表示,风险管理服务子公司有望借助自贸区的东风,通过金融创新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企业,实现在场内和场外市场、内盘和外盘市场、期货和现货市场的有机结合,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风险管理需求,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设想的业务还没有真正展开”,闫淦智表示,传统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以仓单服务为核心,围绕仓单服务开展基差交易、合作套保、远期定价等业务,与现货市场最接近。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位优势和制度优势,期货公司将探索利率互换、外汇远期、期权做市、衍生品定价等在内的金融领域场内外市场的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

      “场外市场这块业务增长潜力巨大,对期货公司来说能增加利润,对现货企业来说不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现货和期货两个行业将实现双赢,有利于资源互换。期货公司收入增加,能再投入到硬件设施上,同时反哺现货市场,形成良性循环。”闫淦智称。

      完善的场外市场需要有足够的对手方、相关法律配套措施以及监管环境,市场人士呼吁监管部门尽快出台具体的细则。“目前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的业务模式还处于探讨阶段,关于场外业务、互换交易等业务涉及跨市场监管,相关法律措施还未完善,这方面业务还没办法投入到实际运作中”,某期货公司内部人士称。

      LME将在自贸区建立交割库,上期所在自贸区内筹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将在此平台推出上市。业内人士表示,子公司可以借此平台共同构建场外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从海外的场外OTC市场来看,原油期货占了一大半。将来也可以为客户定制挂钩原油期货的期权产品,同时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进来”,闫淦智称,公司目前已研发了与沪深300股指期货挂钩的类场外期权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创新服务项目,即将进入发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