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经济一季考“稳”过总理关
  • 证监会:
    尚未召开首发企业发审会
  • 淡去的草莽年代
  • 创新部主任祁斌话市场创新
  • 等同IPO吓不走借壳
    估值套利盛行
  •  
    2014年4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经济一季考“稳”过总理关
    证监会:
    尚未召开首发企业发审会
    淡去的草莽年代
    创新部主任祁斌话市场创新
    等同IPO吓不走借壳
    估值套利盛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淡去的草莽年代
    2014-04-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屈红燕 刘伟 潘圣韬 ○编辑 梁伟

      近两年,一些来自2006年牛市的草根英雄陆续告别长期盘踞的大户室,和众多“心灰意懒”的中小散户一起,撤离股市。中登公司数据也显示,2012年,不断壮大的散户群体出现拐点,A股有效账户数减少4.46万户,2013年更是锐减近800万户——

      ⊙记者 屈红燕 刘伟 潘圣韬 ○编辑 梁伟

      

      “现在已经不是我们的江湖了。”周润发多年前一句感慨,道出了如今许多散户的心声。而随着A股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个人投资者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草莽年代正在逐渐淡去。

      “就此别过,永不回头。”大户陈先生在今年春节前转走了证券账户中最后一笔钱,收拾好所有的东西后,向自己所在大户室做了最后的告别。

      陈先生仅仅是A股市场众多大户的一个缩影。

      深圳一家大型券商旗舰营业部负责人老李说,自2011年以来,其营业部核心大户一直都未有大的收益。其中资产过亿的客户更是一直处于未赚钱状态。一些大户终于难耐寂寞,即便是营业部人情挽留,最终也难以阻止他们离去的脚步。

      同处于深圳福田区CBD区域的一家中型券商营业部负责人向记者出示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其营业部1000万以上客户,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年3月,平均盈利不超过3%。在资本市场发达的深圳市场,资金每年收益率低于15%会被行业内认为是亏损,因为这是深圳民间资金拆借最低成本。

      “这些大户基本上都是‘草莽’时代的大户。”一部分来自2006年牛市的草根英雄,他们通过炒权证炒牛股形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成为大户。甚至有几位是经历过深圳8·10事件、3·27国债事件的骨灰级人物。另有一部分是近几年从实业界转过来的,由于其从事的传统行业难以实现继续增长,最终选择成为营业部大户。

      大户如此,众多中小散户更是“心灰意懒”。

      记者对一批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并受过高等教育的投资者进行过一次调查,“七亏二平一盈”的投资者盈亏分布特征在他们身上并没有改变,许多投资者抱怨“亏掉了一套房子”,在近六年的震荡市中,他们依然抱着上轮牛市的热门股,如煤炭、有色、重工等,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和股市的变化缺乏研究。

      持续的亏损终于造就“恶果”。上波牛市以来,散户群体不断壮大的趋势,自2012年开始就已出现拐点。中登公司数据显示,作为衡量股民真实数量的A股有效账户数(最近一年内参与股票买卖的账户),在这一年当中减少了4.46万户,尽管只是微幅的下滑,但却是自该数据2008年有统计以来首度出现同比下降。而这一趋势在随后的2013年呈加速态势,A股有效账户数一年中锐减近800万户,也就是说,A股市场近一年的参与者群体,同比减少了近6%。

      相比于发达市场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事实,A股市场上个人投资者的比例下降、影响力下降会是一个长期趋势吗?其背后内在逻辑又究竟如何?

      又或许,个人英雄主义的淡化恰恰是一个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详见封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