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已表现出内在稳定性
  • 中国经济不能再“踩着刹车加油门”
  • 从土地财政依赖度看实体经济之觞
  • 部分国企招待费归零之谜
  • 资本角逐文化:相思与纠结
  •  
    2014年4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已表现出内在稳定性
    中国经济不能再“踩着刹车加油门”
    从土地财政依赖度看实体经济之觞
    部分国企招待费归零之谜
    资本角逐文化:相思与纠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已表现出内在稳定性
    2014-04-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左晓蕾
      □左晓蕾

      依据出离了“危机思维”的分析,一季度的数据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都不是依靠刺激政策能够解决的。从本质上说,宽松货币政策是危机政策,在经济平稳运行期间,稳健才是货币政策的取向,货币市场每周的一些调整,都不应被过度解读为货币政策取向的根本改变。把通胀平稳的态势解读为货币政策取向改变,不免犯了常识性错误。认为通胀形势平稳银根就要放松的观点,则是对货币政策缺乏基本认识的表现。

      7.4%的GDP增长,出口贸易负增长,上游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零点几个百分点的下降:一季度数据似乎比较悲观。如果简单延续“危机思维”,这势必被解读为经济形势在进一步“恶化”,“刺激”政策势在必行。实际上近期数据变化已被 “危机分析”思路主导,“降准”等宽松货币政策已若干次被“期待”了。

      笔者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5年,当前各方依各项数据研判经济大势,需要注重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先要对宏观大环境有个“危机”还是“非危机”状态的界定。因为短期数据蕴含的信息,在危机时期与非危机时期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一季度的这组数字,若在危机时期,释放的信息完全可能意味着形势进一步恶化,出台一些“刺激性”的危机拯救政策也就顺理成章;而在非危机时期,一季度数据的短期变化,可能只是一种规律性变化。非危机时代出台刺激政策将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规律。

      世界主要经济体眼下都处于复苏过程中,中国经济正进入平稳增长的新阶段,因而,用在危机假设下的思维分析一季度的数据变化,得出中国经济“大幅下滑”、“硬着陆”的趋势判断,预期 “降准”的宽松货币政策将出台是犯了根本性错误。不放弃危机思维,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还会屡判屡错。只有放在“非危机”背景下分析,才能把握一季度数据变化所反映的经济态势的变化规律,对形势做出中肯的判断。

      根据笔者近三年来的分析,由于国内外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改变,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应在7%至8%的区间内。相对前30年的高速度,有所放缓的增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是合理的是正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在潜在增长区间运行阶段,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实践证明,在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比重没有改变的情形下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潜在增速都保持了内在的稳定性。近两年中国经济分别保持了7.6%和7.7%的稳定增长也印证了这一点。以此观之,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完全在潜在增长区间之内,符合经济规律,根本不存在什么“大幅下滑”或“硬着陆”。

      3月PPI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0.6%,同样也不能被解释为经济大幅下滑的信号。首先,3月PPI的下降只是延续去年以来这一指标的变化态势,并不是3月数据携带的新信息。其次,更重要的是, 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是上游生产资料生产的出厂价。PPI较长时间负增长,说明相关产业的利润呈现负增长状态,这与我国当下的产业结构中,上游生产资料领域的产能过剩有关,比如钢铁、水泥、玻璃等等。根据经济规律,在产能过剩没有调整到位之前,企业利润不会改善, PPI仍会呈现负增长状态。所以,PPI负增长状态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必要性,特别是生产资料领域的过剩产能仍然存在调整的压力。其三,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软,也是PPI持续下降的一个原因。不过换个角度看,生产资料价格下降,也意味着那些没有过剩产能的生产企业的成本下降,这客观上提升了这些工业企业的投资需求,有对冲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求下降,避免需求不足带来通缩的影响的作用。

      3月出口贸易增长出现6.6%的下降,环比下降3.4%,贸易顺差也显著收窄。这些变化除了季节性因素以外,还不能不考虑两个较大的因素。第一,去年我国贸易总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占了全球贸易市场份额的9%左右。在全球贸易规模没有大幅扩大之前,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增长会受到国际市场贸易规模增长的限制。当一国贸易达到一定规模后,改变持续大幅增长状态也是规律所致。第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对外转移早就开始了,这也是劳动力比较优势改变带来的必然趋势。当加工贸易企业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其出口订单和生产也自然会转移到国外,国内的这部分出口减少也属必然。当这种加工贸易企业对外转移累积转移到一定程度,加工出口规模就会有显著改变,这恰与当年国际出口加工贸易企业转移到中国以后,我国出口大幅增长的情况完全一致。随着出口加工贸易企业不断转移,要是国内的出口产品结构调整还没有跟上,那我国的国际贸易出现逆差也不是不可能的。不过,近期广交会似乎透露出下半年出口贸易或许比较乐观的信号。

      再说CPI。一季度同比增长2.3%,环比下降0.32%。无疑,CPI同比在增长,环比下降只不过说明增幅有小幅下降,完全不包含经济未来下滑进入通缩态势的任何趋势性变化的信息。另外,CPI是经济态势的重要指标。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变化,显示通胀水平处于平稳状态。CPI平稳,再明确不过地告示天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平稳。

      有观点认为,CPI在3.5%的可承受水平之下给宽松货币政策留下了空间,极大强化了资本市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这种认为通胀形势平稳银根就要放松的观点,是对货币政策缺乏基本认识的表现。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工具,货币政策是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逆周期调整的。若经济过热,会导致通胀,货币政策就会收紧;若经济大幅下滑,失业率大幅上升,那货币政策就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创造就业。如果经济增长平稳,并未过热,也没有衰退,货币政策就不应过多去干预经济活动,制造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波动。从本质上说,宽松货币政策是危机政策,在经济平稳运行期间,稳健才是货币政策的取向,货币市场每周的一些调整,都不应被过度解读为货币政策取向的根本改变。把通胀平稳的态势解读为货币政策取向改变,不免又犯了常识性错误。

      依据出离了“危机思维”的数据变化原因分析,一季度的数据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都不是依靠刺激政策能够解决的,都不是“降准”印更多钞票所能解决的。一味“预期”印钞票和其他刺激性政策,要么是没弄明白问题根源,要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希望借政策套利浑水摸鱼之嫌。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