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已表现出内在稳定性
  • 中国经济不能再“踩着刹车加油门”
  • 从土地财政依赖度看实体经济之觞
  • 部分国企招待费归零之谜
  • 资本角逐文化:相思与纠结
  •  
    2014年4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已表现出内在稳定性
    中国经济不能再“踩着刹车加油门”
    从土地财政依赖度看实体经济之觞
    部分国企招待费归零之谜
    资本角逐文化:相思与纠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经济不能再“踩着刹车加油门”
    2014-04-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高连奎

      □高连奎

      

      笔者跟市场上的主流观点不同,我认为中国经济现在的僵局,主要原因并不在于“4万亿”后遗症,而在于“大紧缩”,现在的政府债务过大,企业产能过剩都是由于“大紧缩”所致,大型银行高达20%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多么大的紧缩力度:目前广义货币(M2)余额116.07万亿 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派生货币”,而相当于真金白银的基础货币的数量只有26.94万亿,当前本外币存款余额112.22万亿,即使按照 存款准备金18%计算,被冻结货币也有20.2万亿,这占到了基础货币26.94万亿的75%。也就是说,当下我国有75%的货币躺在央行睡大觉,根本没有处于流通的状态,这才是所谓“钱荒”的根源。而在其他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是很低的,甚至没有存款准备金。

      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需要转换角度来看产能,不能仅以当前的供求关系来评判。通常,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最担心的问题是产能不足。据笔者所知,相关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均不认同产能过剩的判断,他们只认为是轻微过剩,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行业处于淡季,更重要的原因是货币紧缩导致的宏观经济放缓所致,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按照经济年均增长8%至9%的速度安排的产能,现在经济增速调到了7%,就导致了相关行业的产能轻微过剩。

      市场上缺乏足够的流通货币,企业家自然也就没有钱去投资,这导致民营企业投资迟迟无法“接棒”,政府只能继续拿着投资的“接力棒”往前跑,而政府投资必然又继续加重政府债务,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如果货币这个死结不能解开,那民间投资永远无法启动,政府就必须继续投资下去,政府债务就会继续扩大,很可能有一天,就会出现政府债务危机,到时候政府投资也将被迫中止。而到时候再放松货币就晚了。

      所以,笔者认为,现在该是转变“踩着刹车加油门”的政策的时候了,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而投资又不能长期指望政府投资,为了稳增长出台的政府投资项目只能暂时延缓经济下行的势头,用民间投资替代政府投资才是长久之计。政府理该放开刹车(货币政策),同时松下油门(政府投资),中国经济之车才能正常行驶。

      总而言之,“增长”、“转型”和“消费”是当下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三大命题,任务确实艰巨,难度确实极大。从哪里找到最有效的切入口?笔者的建议是“大力发展自动化和精密制造”,这也是笔者在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大时局2014》中反复强调的两点,消费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才能提高,工资才能真正增长,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就是要发展自动化,我国现在正是时候。

      我国工业目前在大型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发展到了世界前列,但在“精密制造”领域却仍然非常落后。一个最典型的实例是,2012年中国进口了价值192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芯片,这超过了进口石油所耗费的1200亿美元。中国一年制造11.8亿部手机,3.5亿台电脑,1.3亿台彩电,规模都是世界第一,但嵌在其中的芯片,才是成本的最大部分,是真正的最大一块市场,而这一块市场不属于中国。所以,我国经济转型主要靠“精密制造”。精密制造是中国实体经济的一块短板,也是最难啃下来的硬骨头,至少目前还没有看到将大有进步的苗头。首先,在精密制造领域投入就严重不足。2009年以来,沪深A股市场多次热炒“物联网”、“核高基”概念,但很少投资人知道,我国“核”、“高”、“基”等重大专项的每年投入合计不过数十亿元,加上集成电路设备专项亦不超过百亿元而已。而美国光Intel一家企业,2013年研发和各项资本支出就高达130亿美元,占Intel每年收入的15%左右。

      假如我国的工业生产实现了自动化,那么中国制造在走向精密制造的过程中,本身就可以创造大量的增长,这两样带动的增长,比城镇化的力量大得多。当以上两项目标达成之后,我国就将成为一个高劳动生产率的经济体,到时候我们也可以享受更高的工资,消费自然就不是问题了,中国经济也就自然转型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世界经济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