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已表现出内在稳定性
  • 中国经济不能再“踩着刹车加油门”
  • 从土地财政依赖度看实体经济之觞
  • 部分国企招待费归零之谜
  • 资本角逐文化:相思与纠结
  •  
    2014年4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已表现出内在稳定性
    中国经济不能再“踩着刹车加油门”
    从土地财政依赖度看实体经济之觞
    部分国企招待费归零之谜
    资本角逐文化:相思与纠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土地财政依赖度看实体经济之觞
    2014-04-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谭浩俊

      “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揭示出中国实体经济被边缘化的问题已相当严重,其所产生的后果,很可能超过我们的预料。扭转这种局面的根本之道,先得改变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发展思维、发展思路。只是这个过程会非常曲折而漫长。

      □谭浩俊

      

      由《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研究院联合研究并发布的《我国23个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显示,北京土地偿债总额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12年底,其土地偿债规模高达3601.27亿元;浙江则土地偿债依赖度高达66.27%,居全国第一。在23个省份中,土地偿债依赖度超过50%的有6个,分别是浙江、天津、福建、海南、重庆和北京。

      耐人寻味的是,浙江、广东多年来始终是我国两个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不意却在土地财政问题上出现了根本相反的现象。广东尽管债务规模也达到了1670亿,但土地财政依赖度为26.99%,说明广东没有将债务偿还完全建立在土地之上。为什么两个原本经济规模、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等都比较相似的地区,却出现这么大的分别?笔者以为,仔细对比分析一下,对认识当下我国的经济态势,是极有意义的。

      广东所以土地财政依赖度较低,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发达,特别是制造业兴旺。虽然广东这些年也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没有因此而忽视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始终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依赖路径、依赖主体,土地财政,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补充。也正因为如此,土地财政没有对广东的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实体经济也没有因为土地财政而被边缘化。资本逃离实体产业的现象,在广东并不明显。广东的实体产业,没有像其他地区一样出现“空心化”。

      浙江省近年来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以温州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先锋城市,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都将房地产当作了城市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大搞城市拆迁,大兴土木,大幅抬高城市地价和房价。同时,也因为房地产领域赚钱太容易,甚至出现了诸如丈夫办实业,不如妻子炒几套房赚的钱多的怪现象,导致大量资本撤离了实体经济,实体产业“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

      不仅如此,那些坚守在实体产业的企业和投资者,却因资本大量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转移,导致融资环境不断恶化,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至于许多企业不得不通过地下金融筹集资金,最终让企业走上不归路。温州等地出现了老板跑路现象,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而温州市场多数企业都涉足房地产,也说明浙江的实体经济大堤,已有被土地财政冲垮之虞了。

      让人忧心的是,浙江的情形不是个案,更非特例。

      从目前的实情来看,凡是土地财政依赖度较低的省份,实体经济的发展都是相对较好的,实体产业资本向虚拟领域转移的矛盾不是十分突出。反之,就十分严重。虽然从客观上讲,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因为土地价值较低,难以成为经济的支撑。但是,这些地区没有恶意炒作,恶意抬高土地价格,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要知道,政府要想抬高土地价格,并不需要费太大劲。像鄂尔多斯、神木等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不也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使地价、房价出现了完全脱离经济发展规律和地区发展实际的现象吗?不都在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后出现严重的危机吗?

      土地依赖现象,绝不是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的结果,而是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后果。仍以浙江为例,早在上世纪末,许多温州企业家就反映,温州的创业环境、发展环境恶化了,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淡薄了。同时,温州的一些企业和投资者,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涉足房地产了。许多资本转向了房地产炒作。

      温州企业家的抱怨,在短短几年以后就得到了验证。从2003年开始,一轮意想不到的房地产热、城市建设热,就席卷了整个中国。在短短的几年内,各地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的地价、楼价都出现了持续的疯涨。在京、沪、穗一线大城市,楼价更上涨了五倍之多。而伴随着京沪穗等一线大城市地价、楼价的火箭式上涨,以温州“有钱人”为代表的炒房团,也开始频频在全国各地炒房,导致其他城市的地价、房价也迅速攀升。最典型的莫过于浙江、天津、重庆、福建、海南等地方,可以说将能利用的土地资源,都用到了极致,用到了无法再用的地步。不然,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债务规模出现这么大的变化?

      土地财政依赖度过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因为,如果地方政府尽力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培植税源,实体经济就不会被边缘化。反之,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致使实体经济被边缘化,而由此带来的更糟局面是,一边是政府负债大幅上升,一边却是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大幅下降。如银行信贷资金,就因为过多滞留于房地产、城市建设项目等非生产性固定资产项目,而使得流动性极差,导致M2超过了110万亿,却连续发生“钱荒”问题。

      虽然我国依靠整体优势,顶住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是,实体经济被边缘化带来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暴露,经济持续下行的格局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变。这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揭示出中国实体经济被边缘化的问题已相当严重,其所产生的后果,很可能超过我们的预料。扭转这种局面的根本之道,大家都明白先得改变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发展思维、发展思路。只是,正如中央领导人所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由于银行有如果出了事,中央一定会管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在银行看来,谁借的数额大,风险反而小,这使得转变地方政府发展理念的过程会非常曲折而漫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