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互动
  • 7:研究·宏观
  • 8:艺术资产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专版
  • 13:专版
  • 14:专版
  • 15:股市行情
  • 16:市场数据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黑与白的率意韵动——王首麟作品赏析
  • 青年雕塑家伉俪:马文甲&袁佳
  •  
    2014年5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黑与白的率意韵动——王首麟作品赏析
    青年雕塑家伉俪:马文甲&袁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青年雕塑家伉俪:马文甲&袁佳
    2014-05-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相比绘画而言,雕塑作品往往受制于材料、体量、工艺等多重因素。多年来,国内雕塑市场一直不温不火,也与雕塑本身的特性有关。尽管雕塑界不乏明星艺术家,如朱铭、蔡志松、李真等,在海内外已享有盛誉,但其作品价格与同等量级的画家相比仍有差距。

      与国内的知名雕塑家相比,本文介绍的青年雕塑家伉俪——马文甲、袁佳夫妇,仍处于成长阶段。其作品的个性化风格尚在形成之中,但他们勇于探索和突破的精神,代表了新一代青年雕塑家群体的上升状态。近期,他们在北京的季节画廊、今日美术馆等机构举办了展览,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随着中国当代雕塑收藏群体的逐步扩大,当代雕塑市场也会像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建立自己的市场结构,与时代共同成长的艺术家也必将进入这个系统之中成长、壮大。

      ⊙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马文甲:从技巧、观念回到生活

      对于每个曾经受过学院严格的造型训练的雕塑家来说,追求技术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其结果往往是作品精巧却缺少一分智慧。艺术家们想要摆脱技术的束缚,完成独立而有见地的创作往往需要去除这种“良好训练”的后遗症。马文甲就是这样的一位不满足于技术精巧的雕塑家。

      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李象群门下硕士毕业后,马文甲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直接而丰富的艺术语言,去除技术和观念对艺术创作的束缚。

      去技术化、观念化

      马文甲告诉记者,作为美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产品”,自己虽然常常抱怨和反省“学院化”所带来的弊端,但细细想来,自己身上所呈现出的创作特征,也代表了当下艺术创作的普遍状态:一方面注重技术、讲究基本功的扎实;另一方面,却要强调艺术的“观念和价值”。

      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艺术表达往往变得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甚至,艺术需要用文字去翻译它的意义。

      在马文甲看来,艺术不应该依赖于理性的阐释。人们对于艺术的崇拜和热爱,不应该建立在观念、概念的基础上。如果艺术可以用形式的语言去直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那么,艺术就不需要太多的阐释,也不需要因为意义的解读而造成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感。于是,对于艺术家来说,作品的任务往往是要去除过多的观念承载,用形式说服观众、引起共鸣。

      马文甲开始用自己的“技术”制造一种独特的语言,在看似普通的物品中加入特别的材质和形式因素。近些年,他的一系列新作就是这种想法的实验。

      生命的写照

      在马文甲的作品中,形式往往只是一种手段,他试图在其中传达出更强烈的人文内涵。

      他的老师李向群曾经这样评价他:“马文甲的作品不去彰显手段的娴熟,而是将一种‘境’纳入到最直接的表现层面中去。在他的创作中,总是以写实的造型元素融入抽象的形式语言而呈现出一种富有哲学色彩的怪谬,以一种宁静把观者带入长久的思考,而不是瞬间的快感。”

      马文甲并不满足于作品形式的创新所带来的新奇感,相反,他更加注重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当艺术摒弃了以“美、丑”作为评价标准的时候,艺术家需要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形式,让观众更直接地接受到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在《鱼》、《守望者》、《集体意识的身份》、《一管颜色》等作品中,马文甲将日常的事物赋予新的生命意义。仿木的材质、写实的形象中,镶嵌的眼睛赋予物品一种神秘的气质。

      “在我们的世界里,除了人类以外许多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我希望从自身基本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生命形态和特征,哪怕它们看起来微不足道。” 马文甲说。

      他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些日常物品,是想通过对细枝末节的关注和刻画,让人更加珍爱世界和生活。在奔波的生活中一次次的被使用打包的纸箱、不断地被折叠洗熨的衣物,在各种工作和学习的变迁中不断地使用的档案袋、书籍等等。日常物品或是代表了一段回忆,代表自身的遭遇,同时也代表我们自己。这些道具都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是我们生命形态的见证者,也是我们生活状态的写照。

      袁佳:在童年的梦想中创作

      袁佳的作品将当代雕塑创作与传统木雕相结合,在保留了木制材料原始特性的同时,赋予了作品轻松诙谐的气质。

      在这位80后艺术家的作品中,既保存着孩童般的烂漫和天真,也有成年人的幽默和智慧。

      艺术需要轻松

      袁佳告诉记者,她的作品形式源于她对玩具的理解。“玩具是儿童的伙伴,也是成年人的美好记忆,玩具伴随了我们一生。”

      她的作品把玩具与雕塑特性融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雕塑语言对空间、形态的限制。在一种轻松而怪诞的形式下,作品更具有情节性和寓言性的表现力。

      袁佳说:“看动画片、玩玩具长大的我,情愿现实也像游戏一样的轻松而不是沉重。我在创作上把目光转向单纯和个人化,用我个人的视角重新审视现实。我用球关节赋予日常熟悉的物体以动作,于是它们便有了肢体的表达以及戏剧化的表演,这是作品的自我表达,也接近了我所追求的单纯与个人化风格。”

      纯木色的雕塑,通过玩具的语言获得了新的生命,这种错觉和变化使人感到新鲜。

      “在我的作品中,对于木头的造型和塑造并不是要点,尽管我对木质材料有着温暖的记忆,但木头的质地和性质也不是我要拿捏的关键。修饰性的、虚假拟真的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戏剧化的荒诞感,更让我着迷。”

      童年的艺术

      当代艺术中,雕塑与装置的边界通常有些模糊。雕塑家会在作品中更加注重造型表现,而装置艺术家往往会更关注作品的观念性。袁佳的作品介于二者之间,她不满足于视觉审美和个体经验的直接呈现,更不愿执著于观念的表达。她的作品在注重结构和造型表现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情节和叙事。《带着鸭子逃跑的桌子》、《鲈鱼和大葱》、《江湖》等等,都像是诙谐的寓言故事。

      袁佳告诉记者,选择木雕的形式创作,也与自己不愿用过多的步骤加工材料、转换程序完成作品有关。她希望雕塑如同绘画创作一样,能自如地控制作品的进展和面貌。

      在袁佳看来,今天的艺术已经和她小时候的认识有着极大的差别:童年的艺术充满着快乐、浪漫和想象,沉浸在艺术中便是置身在梦想中,那是仅仅关于自己的所思所感的世界;而今天的艺术有着许多的附加内容,艺术家要不断地妥协。艺术虽不可能永远像童年那么的单纯和轻松,但艺术家却可以将艺术创作放在童年的梦想中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