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公司
  • 7:评论
  • 8:路演回放
  • 9:市场
  • 10:市场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投资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人物
  • 6月“钱荒”难再现 低仓位基金加仓显著
  • 科技,对未来的
    最佳解释
  • 海富通基金:寻找波段操作机会 逢低买入弹性资产
  • 万家基金:
    关注长端利率债
  • 如何寻找预期差
  • 华商新锐产业
    23日起发行
  • 理财通7日年化收益率5.45%
  •  
    2014年6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基金·基金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基金·基金一周
    6月“钱荒”难再现 低仓位基金加仓显著
    科技,对未来的
    最佳解释
    海富通基金:寻找波段操作机会 逢低买入弹性资产
    万家基金:
    关注长端利率债
    如何寻找预期差
    华商新锐产业
    23日起发行
    理财通7日年化收益率5.45%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科技,对未来的
    最佳解释
    2014-06-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投资要素中,最难以量化、预测难度最高的,就数科技了。

      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企业盈利和经济产出的增长,绝大部分都可以用技术和知识的进步来解释,也因此被称为第四生产要素。

      作为投资者,关注的往往只是个别公司取得了某项创新突破,然后预测会提高多少盈利。更有甚者,只有被高估的技术,才会得到媒体炒作(借助社交工具)。

      我们认为投资经理关注技术进步,不仅是为了确保从发展趋势中获利,也是为了防止处于劣势的地区和行业可能带来的损失。

      首先,要更好地理解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提高之间的关系。美国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但过去十年生产力的增长一直低于历史平均水平。某些学者(比如Robert Gordon)指出,生产力的下降对过去50年人均GDP影响很明显。

      第二,大家应该多花些时间思考为什么有些地区和公司能够更快地采用新技术。推荐参考哈佛商学院教授Diego Comin基于大数据对科技扩散“地图”的分析(Mapping Technology Diffusion)。

      第三要更好地理解资本与劳动力之间替代关系。有学者预测未来二十年美国47%的工作岗位将实现自动化。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继续用失业率作为先行指标来判断经济运行状况,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是不是要提高?

      第四,在颠覆性技术出现后,既得利益者转型的成本如何消化。麦肯锡预测,2025年颠覆性技术带来的影响力将达到33万亿美元(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dvances that will transform life,busines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投资者需要考虑怎样才能避免被颠覆的行业给自己带来损失,比如在低碳能源体系建立的路径,比如替代能源的推广对传统的资源大国,大型油企影响的进度。再比如眼下最热门的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消费大趋势,会给银行和零售类企业带来怎样的转型成本,谁又能受益。据说现在每两天产生的数据,就相当于人类历史截至2003年之前的总和,而且数据每两年还在翻番。

      投资本身就是一个和数据打交道的量化行业,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士更应该对数据多思考,并运用好对未来的“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