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那些聪明人
    何以身不由己跌进“大坑”
  • ■披沙录
  • 看华尔街
    怎么调教圈内新人
  • 一位二十世纪传奇哲人的流年心影
  •  
    2014年8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书评
    那些聪明人
    何以身不由己跌进“大坑”
    ■披沙录
    看华尔街
    怎么调教圈内新人
    一位二十世纪传奇哲人的流年心影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看华尔街
    怎么调教圈内新人
    2014-08-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伟一
      《Young Money》
      Inside the Hidden World of Wall Street's Post-Crash Recruits
      Kevin Roose

    ——读凯文·罗斯《年轻的钱》

      ⊙朱伟一

      

      中国人把那些万里挑一的优秀人才、行业翘楚称作“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许多方面,华尔街银行家很有些这个意思,至少传说中的华尔街银行家都很有些这样的意思。所以,外界对华尔街银行家的发达轨迹,心路历程,始终充满了浓厚兴趣。《纽约杂志》的撰稿人,曾在《纽约时报》工作过的凯文·罗斯(Kevin Roose)今年出版的新书《年轻的钱》(Young Money)就掀开了帷幕的一角,书中的故事引人入胜,道出了许多重要内情,让我们得以窥视美国投资银行内上演的各种喜剧、悲剧和闹剧。

      凯文·罗斯跟踪采访了华尔街一批青年银行家,他们的东家包括了当今最负盛名的国际投资银行,有花旗集团、高盛,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美林以及瑞士信贷等等。罗斯的采访对象是刚刚进入银行界的分析师,都是青年才俊,名校毕业的优等生。干投资银行这行,在校成绩差一点的就要凭关系了:或者父母是同一家投资银行的律师,或者父母是投资银行的重要客户之类。

      要想在华尔街出人头地,当上分析师,那才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投资银行的塔顶是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他们是统帅、灵魂,是国王(没有女王,迄今华尔街的投资银行还没有女性担任过第一把手)。下面是业务部门(如并购业务部)和区域部门主管(如亚太地区),再下面是董事总经理、副总裁,然后是助理,最下面是分析师。

      在投资银行内,分析师如同工蚁,日常工作不外乎三项:制作拉生意的手册,制作计算机模型,再就是对公司估值。三项工作中又以制作拉生意的手册最为辛苦。前台银行家在招揽业务时,经常需要分析师加班加点,连夜赶制与其业务相关的活页册,列出各种数据,既要形式别致、鲜艳夺目,又要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制作活页册的技术含金量不大,但分析师必须精益求精,不能放过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返工是家常便饭。但过于关注细节是件很折磨人的事,也不利于发明创造。孔子他老人家早就教导过我们:“君子不器。”我以为,过于精准就是器:精密车床是器,超级精算的计算机也是器。

      所以,华尔街大银行青年分析师第一年的工作暗无天日,整天关在办公室内做材料,几乎见不到客户。上司对下属动辄疾言厉色,投资银行是个等级森严的地方。按照罗斯的说法,进入投资银行的青年是被戴上了“金手铐”。但能戴上金手铐也很不容易,很多人欲戴而不得。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利润好的投资银行,表现最好的分析师一年可以拿到7.5万美元奖金,基本工资7万美元,加在一起年薪14.5万美元。若在经营困难的投资公司,分析师的基本工资也是一年7万美元,表现最差的分析师一年的奖金仅1万美元。不过,当今美国家庭平均年收入5万多美元,金手铐也确实价值不菲。

      当然有些分析师不这样看,说是如果按小时换算,其税后收入也不过是每小时16美元。分析师加班时间太长。过去传统商业银行的工作时间是早9晚5,而分析师的上班时间则是早9早5,即早上9点上班,第二天早上5点下班,连续工作110个小时也是常事。但我一直以为,年轻人加班未必是件坏事。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反正是不读书、不看报,整天在网上八卦或被八卦,有的还沉溺于网上购物。在公司连轴加班,至少可以减少无聊、无益的时间,对年轻人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工作时间过长,人太累。罗斯暗访过的一些青年银行家表示,连续工作数日之后,他们需要服用药物提神。他们所说的药物就是药用麻醉品,是合法的毒品。

      从另一方面看,魔鬼训练有其合理之处。投资银行的领导就是要通过魔鬼训练,带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经过极限训练之后,海豹突击队员们就能心硬如铁,杀人不眨眼;同样,经过极限训练之后,银行家们就能杀鸡取卵,口蜜腹剑。《年轻的钱》中有这样的论断:“华尔街完全不讲道德。如果在非洲推广疫苗能够预防疟疾,一家银行能赚100亿美元,银行肯定会去做。如果在非洲传播疟疾能赚100亿美元如何?银行至少会考虑该设想。”

      总体上,《年轻的钱》对华尔街的落墨较为负面,但从书中披露的内容看,华尔街投资银行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人性化的。比如,分析师工作一年后,如果被打入另册,上司会暗示此人,公司不会与其续签第三年的合同。这样,被打入另册的分析师就有了一年的缓冲期,可利用这段时间另谋高就。

      通常,青年银行家改换门庭,技术公司是个好去处。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华尔街一下子裁掉了2.8万个职位,到2013年又恢复了其中30%的职位。而与此同时,谷歌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公司异军突起,到处招兵买马。2010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中,有8%进了技术公司,2013年,进了技术公司的毕业生的比重已增至18%。但这种新变化并没有否定华尔街。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趋势反而是肯定了华尔街,因为技术公司之所以要挖华尔街的墙脚,就是要与华尔街争食,要抢华尔街的业务。英文有一句古话:“模仿是最好的恭维。”汉语也有句古话:“不义之财,取之何妨?”我以为,《水浒传》中的这句道白说出了今日许多美国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