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版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可否将长三角珠三角打造成放大版瑞士
  • 我国科研基础与创新能力太不匹配
  • “慢牛”或将成A股行情新常态
  • 移动医疗揭开
    投资新蓝海
  • 假如政府不输血,这些公司会怎样
  •  
    2014年9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可否将长三角珠三角打造成放大版瑞士
    我国科研基础与创新能力太不匹配
    “慢牛”或将成A股行情新常态
    移动医疗揭开
    投资新蓝海
    假如政府不输血,这些公司会怎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国科研基础与创新能力太不匹配
    2014-09-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郁慕湛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天津首日会议上的一席话,让许多人大吃一惊。李稻葵说,中国注册专利的数量已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超过了美国;中国的科学出版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他这两句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大新闻。中国有如此强的科技发明创造的能力,中国经济有如此强的科技创新基础,则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几年之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综合体,人均GDP大大提高,都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基础。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专利和科学出版物就代表着创新,而创新能力就意味着经济进步。

      确实,近年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根据中国自己制定的创新指标体系自评,中国创新指数逐年提高,显示出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如果以2005年为100,2012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48.2,比上年增长6.2%,年均增幅为5.8%。

      中国自己制定的创新指标体系,有着严格的科学依据。创新指数指标体系分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成效几部分。在这几部分下,分别又有经济活动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人均GDP、信息化指数、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所占比重,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占GDP比重、基础研究人员人均经费、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每万人科技论文数、每万名R&D人员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每百家企业商标拥有量、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占货物出口额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等细目。

      虽然我国可能在统计方面一直存在一些问题,然而却不能说这个创新指标体系不科学。根据中国自评,2013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比上年提高一位名列第19位,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201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相差10位。这其中有取样细目的不同,也有统计侧重点的不同,但相差还不算太大。两份国家创新指数排位起码都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创新能力虽然在快速提升,然而国家创新能力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只是位居中游,中国国家创新能力与注册专利总数超过美国、中国科学出版量是世界第二这个事实是不相符合的。

      并非所有专利都是实际有用的,更不是所有专利都能形成生产力,因此大部分注册专利注定是不会成为创新能力的。另外,目前的中国职称评定制度,造成了科学论文的爆发式增长。这其中许多并不含多少科学内容,科学新发现新创见尤其少见。但即使刨去那些水分,中国目前的国家创新能力指数仍然与中国的注册专利数和科学出版量不符。

      从指数上来看,中国之所以创新能力指数与注册专利和科学出版物数量不相匹配,主要原因出在科学贡献率不高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两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在企业制度上。科研创新,当然要靠政府大投入。可是一个国家经济中最大量最基本的科研还是在于众多的企业。国有企业在某些情形下不一定遵守市场规则,所以也不一定注重企业效率的提高,也就不会特别注重科研经费的大投入。民营企业在现有还不太规范不太完善的市场环境下,多半缺乏长远的打算和规划,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也不太可能为了科研而大笔投入。

      我们知道,在发明、中试和生产经营的投入比例一般在1:10:10,。我们更知道,发明大多数没有实用价值,而中试并不一定能形成生产能力,也就是不会产生市场价值。因此许多中试的科研费用其实是白扔的。所谓科研费用的大投入的真正意义也在于此。所以四五十年前,一般日资企业中,科研投入占企业总投入决不会低于五分之一,而现在投入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比比皆是。

      因此,中国要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世界第一的注册专利和世界第二的科学出版物,仅仅只是有了基础,创新能力实质性的提升,最终还要靠市场化的改革。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