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专版
  • B3:股市行情
  • B4:市场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梦想是人生飞翔的翅膀
  • ■披沙录
  • 当欧元与欧盟
    渐渐将欧洲凝聚在一起
  •  
    2014年12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梦想是人生飞翔的翅膀
    ■披沙录
    当欧元与欧盟
    渐渐将欧洲凝聚在一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欧元与欧盟
    渐渐将欧洲凝聚在一起
    2014-12-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华文
      《战后欧洲史》(四卷本)
      (美)托尼·朱特 著
      林骧华 等译
      中信出版社
      2014年9月出版

      ——读美国著名学者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

      ⊙陈华文

      

      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因为迄今以来欧洲是人类各种思想与理念的试验室。仅仅拥有55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和土耳其除外)的欧洲,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书写着人类发展历程中最恢弘、最震撼人心的篇章,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然而,进入20世纪,欧洲接连引爆了两场世界大战,这两场大战,改变了世界格局,欧洲的地图也一再被重绘。尤其二战之后,这片大陆始终在阵痛、复兴、衰落三者之间反复徘徊。托尼·朱特的四卷本《战后欧洲史》以磅礴的气势和恢弘的视野,浓墨重彩地为战后欧洲绘制了一幅全景图。

      

      还原战后欧洲本来面目

      托尼·朱特(Tony Judt,1948—2010)是享誉世界的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在纽约大学执教,常为《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新共和》等著名报刊撰稿。除了本书,他还有《论欧洲》、《责任的重负》、《沉疴遍地》、《重估价值》等著作在近期在国内也相继推出。

      有关现代欧洲史的论著不绝如缕,举其能与《战后欧洲史》比肩者,就有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以及乔治·利希泰姆的《20世纪欧洲史》。可这两部史书,在叙述欧洲历史时,时间节点都没有超过本世纪,唯独朱特将欧洲历史的书写延续到2005年。从这一点来看,就需要超凡的学术勇气。众所周知:史学研究中,当代史是最难写的,因为涉及的很多事件还没有答案、很多人物还没有“盖棺定论”,倘若叙述偏颇,会引发非议,甚至背负骂名。在二十年多年时间里,托尼·朱特曾多次在欧洲34个国家调研访问、收集史料、研读文献,并且和不同领域的学者切磋交流。他以 “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按照时间脉络,主要从政治与经济的维度,梳理欧洲社会变迁的真实面貌,简明地概括了欧洲60年中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态势,写成了这部“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当然,欧洲国家、民族、语言、信仰、文化各不相同,且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更是千差万别。基于这样的现状,任何学者的研究与叙述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朱特也同样如此。

      《战后欧洲史》英文版出版后,素以苛刻著称的《BBC历史杂志》毫不吝啬地评价:“1945年后的欧洲复兴史及其过程中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讲述过很多次,但少有人讲得像朱特那么清楚,那么从容自信,对于朱特来说,如此易读、公允的方式叙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乃是一大成就,他的著作在未来多年里仍是标杆之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特在叙述欧洲当代历史的大事件、大人物时,并没有完全站在自身的价值观立场,而是以独立学者的身份,在充分尊重史料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地还原这段历史。

      战后德国的崛起与担当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参战国家最多、参战人数最多、波及地域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场世界性的现代战争。尽管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而战争的损失也是空前的。按《战后欧洲史》第一卷中的统计数据,1939—1945年,3650万欧洲人死于战争,这个数字相当于战前法国的人口总和。而苏联则有1600万士兵、平民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二战对于欧洲的经济、社会的打击是致命性的。战前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可是战后,这些国家元气大伤,昔日雄风不在。有些国家至今都还没有完全摆脱战争的阴影。而在朱特的笔下,无论是战前、战中,还是从战后的纵深比较,德国是最引发关注和思考的国家。

      把二战历史往前回溯就便可知道,德国之所以挑起二战,与一战战败有直接联系。一战是帝国主义瓜分利益的战争,谈不上正义与否,有着“弱肉强食”的意味。一战之后的德国经济社会残破,整个德意志民族需要一个“政治强人”引领国家复兴。作为邪恶政治天才的希特勒,打着复兴德国的招牌,依靠蒙骗国民的伎俩和卑劣手段,颠覆了魏玛共和国,快速掌管了德国政权。他以侵占他国领土、资源和财富的罪恶行径,欲使德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然而恶有恶报,纳粹德国再次惨败。1945年后的德国,被苏、美、英、法强行拆分为属于两个不同意识形态集团的国家。

      历史具有极大的耦合性:二战由德国发起,冷战也从德国的分裂开始,冷战的结束也始于1989年德国柏林墙的推倒。战后德国(主要指联邦德国)一方面深刻反省并承担历史罪债,另一方面努力恢复生产、发展工商业,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联邦德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随后东、西两个德国合并的呼声也日渐高涨。然而,这又是欧洲其他国家不愿意看到的,担心德国合并后纳粹主义卷土重来。现在事实已经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二战虽然过去60多年来,德国至今依然在履行战后赔偿的责任,对于那些曾经被侵占和伤害过的国家和人民,一直给予赔偿与援助。相比于远在亚洲的日本,不仅无视过去,还极力否认侵略的历史。从这一点来看,德国承认历史罪行、承担战争责任的行为,令国际世界所赞赏。今天的德国,作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若不是德国强撑欧盟及其欧元秩序,可能整个欧洲在2008年那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中早就溃不成军。

      命运叵测的欧洲未来

      大体上看,欧洲是世界上最早进入现代文明的大陆,那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令人羡慕。其实在欧洲不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由于历史与文化因素,东欧、南欧发展水平相比中欧、西欧、北欧而言,还有着较大差距。战后的欧洲,除东欧之外,生产力大幅提高,社会财富成倍增长,上世纪60—90年代可谓黄金时代。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薪资待遇有显著提高,比如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一度成为福利国家的标杆,这里的人们享受着“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生活。

      高福利与高税收是成正比的。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强劲竞争中,福利制度正面临着考验。不同工作岗位的工资收入差别不大,这使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动力,有的人即便不上班,也可以领取不菲的救济金。另外,欧洲多数国家在社会治理中有着严格的法律条规,保障人们的生命权益、环境权益和和休假权益等等,这些权益对人们是有利的,可是在客观上也束缚了企业发展的手脚。有人认为,苛刻健全的各种游戏规则,令欧洲失去了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福利政策在许多方面不具可逆性,当欧洲各国试图调整福利政策时,总会引发大规模抗议甚至骚乱。如何平衡福利政策和刺激经济发展的关系,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并没有深入探讨,因为他能做的,是客观陈述事实。

      进入心世纪以来,被经济衰退、福利制度、失业、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等尖锐矛盾困住了手脚的欧洲,发展步伐越来越迟缓,越来也力不从心。在一团乱麻中,朱特认为,欧洲最急迫的问题,是人口减少。2004年,在世界上60岁以上老人占总数比例最高的二十个国家中,除日本之外,全部在欧洲。据推算,到2040年,欧洲人口将减少五分之一。现在,越来越多的欧洲家庭不愿养育孩子,令各国政府忧心无比。无论如何,劳动力减少,没有相当的人口基数作基础,社会生产就难以为继。

      欧洲多数国家是单一民族国家,少有接收大批外来移民的传统。为了弥补人口的不足,也为了给低迷的经济增添活力,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塞浦路斯等东南欧国家,近来采取了极为宽松的政策,以期吸引世界各地有实力的富豪前来消费、投资、定居。在此背景下,一些中国富豪阶层跃跃欲试,去欧洲开办工厂、收购庄园、购置房产。问题是,面对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这些投资移民能长期安营扎寨吗?时不时出现的文化、宗教等多重矛盾与冲突,预示着欧洲未来的坎坷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