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版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新常态下证券市场创新该遵循什么逻辑——2015中国经济新常态评述之五
  • 电商竟成售假“官方渠道”?
  • 欧央行舞QE之剑其意不仅在通缩
  • 融资调结构
    为券商赢得良机
  • 警防民间借贷风险向正规金融传导
  •  
    2015年1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新常态下证券市场创新该遵循什么逻辑——2015中国经济新常态评述之五
    电商竟成售假“官方渠道”?
    欧央行舞QE之剑其意不仅在通缩
    融资调结构
    为券商赢得良机
    警防民间借贷风险向正规金融传导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欧央行舞QE之剑其意不仅在通缩
    2015-01-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促使欧央行选择在此时推出大规模QE的最大因素是通缩,这样的分析确有道理,但并不全面。欧央行一改素来的“矜持”之态,急推大规模QE还有另外两重原因:美国QE的示范效应及二元经济结构下货币宽松如何求同存异。

      □邓燕飞 熊义明

      

      欧央行1月22日晚宣布大规模QE,每月购债600亿欧元,持续到明年9月,并表示如果通胀不接近2%目标,宽松不止。鉴于达成通胀目标遥不可及,表明实际购债规模可能远超目前预估的1.14万亿欧元。

      欧央行一向以稳健著称,即使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之际,也一直很“矜持”,仅通过创新和定向工具(LTRO、TLTRO等)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在美国推出QE4之时,欧央行基准利率还维持在0.75%;在美国资产负债表不断扩张之际,2014年底,欧央行资产负债表还比2012年高峰时期收缩了25%,与2008年底持平。何以现在有如此大的转变?

      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促使欧央行选择在此时推出大规模QE的最大因素是通缩,这样的分析确有道理,但并不全面。欧元区当前的最大问题是通缩,必须重拳治理通缩预期,因而全面QE有其合理性。自2013年9月CPI跌破1%以后,欧元区通胀持续下滑,至2014年12月,CPI同比增速下滑到-0.2%,与欧央行2%的通胀目标相距甚远。CPI的显著下滑,与欧央行的通胀目标值相悖,况且通缩是顽疾,预期一旦形成,历来难于治理。欧央行出重拳治理通缩预期,符合其职责,其信念之坚定关乎其通胀目标能否达成。

      但欧央行力推大规模QE也有另外两重原因:美国QE的示范效应以及二元经济结构下货币宽松的求同存异问题。

      与欧央行的“矜持”不同,美联储从一开始就实施了全面宽松措施。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反应迅速,旋即将利率降至0附近,且推出多轮QE。2009年推出QE1,2010年推出QE2,2012年推出QE3和QE4。截至2014年底,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总规模4.5万亿美元,相比次贷危机前的8000亿美元,增长了5.6倍。

      不同的货币宽松方式,带来了不同的经济成绩单。美国QE推出以来,各项指标全面回归正常,GDP持续增长,通胀稳定,最重要的就业指标更大幅改善,失业率从10%降至5.6%,接近“充分就业”水平,非农就业人口则已超过了危机前水平。而截至2014年底,欧元区失业率人仍高达11.5%,CPI为-0.2%,GDP同比增长0.8%。欧洲陷入了通缩严重、失业高企和增长低迷的困境之中。

      美国QE的良好效果,与欧洲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明白了这一点,或许能理解欧央行的本次行动。尽管各国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今日欧美局面之迥异,令许多人认为这是货币政策的差异。虽然货币政策效果如何一直充满争议,但美国当前的成功经验,显然增强了宽松流派的声音。况且美国对货币金融的理解在世界首屈一指,美国经济如今的强势自然为各国树立了“榜样”。

      德国的反对意见未能阻挡欧央行的激进决议,表明欧洲人已下定决心打算向美国学习。欧央行这次决定与美国QE3和QE4非常类似,2012年9月,美联储宣布推出QE3,每月购债400亿美元,同年12月,美联储宣布将每月购债规模扩大至850亿美元,直到达成其就业和通胀的双重目标。今天欧央行的举措,或许表明欧洲人面对现实不再“矜持”,而决意效仿美国。

      不仅如此,欧元区存在的二元结构,也是一直以来制约欧央行QE的重要原因。

      欧元区作为一个经济体,存在明显的二元结构,德国、荷兰等国竞争力较强,而希腊、西班牙等国竞争力较弱,因而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欧元区内部存在显著的经济增速、劳动力市场和贸易收支差异。

      欧央行此前一直保有定力,皆因为其差异较大。以德国和希腊两类典型国家为例,2010年和2011年,德国GDP同比增速分别为4.1%和3.6%,高于其过去10年平均增速,而希腊分别为-5.5%和-8.9%,低于其过去10年平均增速。一边是繁荣,一边是衰退,因而尽管当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但欧央行货币政策陷入两难,最终也没有推出全面QE。

      但到了2014年,德国和希腊经济都陷入停滞,且通缩风险加剧,两者面临了共同难题,其中,德国GDP增速为0.1%,希腊为-3.3%,2014年12月,德国CPI为0.1%,希腊CPI为-2.5%;其他欧元区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可见,经济面临的共同麻烦增加,面临的差异减小,是欧央行本次能顺利推出QE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今天也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比如,有国有部门(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与私营部门两类典型的部门。银行对实体和私营部门惜贷,对国有部门贷款意愿强,私营部门资金需求不足,国有部门资金需求旺盛。简言之,我国私营部门的资金需求和供给状况同目前欧美类似,但国有部门供需两旺。这种私营部门通缩,国有部门通胀的复杂格局,令货币政策放松陷入两难。因而结构性和定向措施在我国不可避免,而全面放水必然导致国有部门继续加杠杆,甚至形成对私营部门挤出效应。

      尽管如此,我国的全面宽松措施是否必然不可行?笔者认为那要看二元部门所面临问题的差异大小。两者当前面临共同麻烦是实际利率过高,债务负担较重。因而降息空间较大,阻力也较小。而在融资需求方面,两者仍存在明显差异。货币大量供因此应仍需谨慎。

      但是,国有部门行为正在日益规范,地方债务管理条例和新预算法管住了许多资金需求,打击了非标融资,管住了许多资金供给。随着国有部门行为的规范化,其和私营部门的差异将缩小,因而降准、降息的制约条件正在减弱。

      (作者邓燕飞系华东师范大学金融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熊义明系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