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6:基金·人物
  • 市场热情高涨 白马股受关注
  • 仓位寻常事
  • 加号法则
  •  
    2015年3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投资
    市场热情高涨 白马股受关注
    仓位寻常事
    加号法则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仓位寻常事
    2015-03-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宏

      

      股市热了,公募基金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人关心。比如,近期有一条新闻,言及公募基金整体仓位大幅下降。

      文章是这么写的:“截至3月13日的数据显示,开放式偏股型基金平均测算仓位为81.21%,相较前一周大幅下降1.55%。其中,股票型基金仓位从3月6日的88.11%大幅降低1.84%至86.27%,混合型基金仓位同样下降1.12%至70.78%。从基金规模角度考察,截至上周五,各规模基金仓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大型基金仓位降1.37%至85.68%;中型基金仓位降低1.03%至83.22%;小型基金仓位大幅降低2.04%至74.90%。”

      同时,文章还引述一位机构分析师的话说,“上述两类基金在市场活跃之际反而选择进一步降低仓位,反映出机构相当谨慎的态度。”而另一位机构分析师则称,建议投资者逢高降低ETF类基金的仓位。

      稍微归纳下,文章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机构大幅降仓了,其次,这个行为反映了机构整体谨慎的态度,最后,如果投资者有指数型基金,可以考虑逢高减仓。

      我们对于投资建议部分不予评价,但是,对于相关的机构投资数据的理解,有不同看法。

      第一个值得关心的是,机构大幅降仓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通常,业内关于机构大幅降仓的结论有两个来源:其一是基金公司的法定披露文件。比如,基金每季度的投资组合报告,或者监管机构在某些时候会有所提示。这个来源数据是可靠的。

      其二,则是来自业内研究机构的基金分析师的测算。测算的方法,各家研究机构不同。但核心是一个,即用某种组合(比如某些行业指数,或是基金上一季度组合)来模拟基金的净值变化,并用这个数据去和基金最新公布的净值变化作比较,进而预测基金仓位涨跌。

      毫无疑问,后续的一个方法是一种模拟。有产生重大误差的可能。这个可能有多大呢?以我们历史观察看,短期内完全南辕北辙也是可能的。

      而且后一种模拟测算方法,通常伴随着上一个季报公布时间的远去,其准确度也会不断下降。原因很简单,时间递延的越后,那么基金整体组合调整的可能越大,模拟准确的概率越小。

      而如今的时间,已经接近3月下旬,已经到了一个季度的尾声,恰好是距离上一季度公布的组合最远的时间段。所以,这个结论首先是值得打个问号的,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具体答案只有等下一季度公布组合才能揭晓。

      下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如果机构果真减仓了,那是否表明机构整体谨慎的态度?

      从上述文章提及的数据显示,相关测算的结果是,一周内,股票型基金下降了1.84%,混合基金下降了1.12%。这个程度的减仓,在我们看来属于正常的波动范围。从历史上看,单周2%以内的仓位变动,都属于正常的变动。只有行业整体超过3%,可能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所以,仅就这个周数据看,无法得出机构操作谨慎的结论。“机构未有大幅加仓”可能是个更准确的表述。

      另外,机构仓位下降并不一定只有基金经理主动减仓这一个原因。还有可能是大额申购赎回导致的。不妨看下这条新闻。

      “根据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我国境内公募基金资产在2月底达到4.86万亿,单月环比增长6.95%,其中股票型基金环比增长7.57%,混合型基金环比增长达到12.88%。”

      这表明,过去一个多月,正是场外资金不断进场申购偏股基金的时点,面对大额资金申购,基金经理无法及时完成投资布局,导致股票仓位被动下跌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除了上述两个大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下。如果确实基金被证实减仓了,而且,有渠道证明基金经理确实看空市场了,那么赎回这些基金是否是个好的选择?

      如果要赎回基金,必然涉及两个推论,第一个推论,基金经理历史上对大盘有预测能力。

      不过可惜的是,历史数据显示,基金经理整体对投资时点的掌握,并没有正贡献。这个意思是,基金整体猜短期大盘走向,比普通群众高不了多少。有些研究机构还据此推出个“88魔咒”,把基金仓位作为反向指标来预测,在前几年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二个问题是,投资者通过高抛低吸能够产生收益贡献。根据基金行业的调查,后者也是不存在的。尤其是考虑基金较高的交易成本,这样的操作很可能导致相对收益的亏损。奉劝大家不要参与。

      总之,无论市场短期走向如何,如果相信中国经济不会长期通缩,那么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长期投资股票基金还是一个不错的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