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书评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投连险账户投资大松绑
  • 稳增长政策密集落地 五大领域先行
  • 生态吸引力
  • 证监会提交
    透明度建设“成绩单”
  • 简政放权下一步:
    清理整顿中介服务
  • 保监会连发三份监管文件 内控“紧箍咒”套向保险投资
  • 保监会再度警示
    P2P平台风险
  •  
    2015年4月2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投连险账户投资大松绑
    稳增长政策密集落地 五大领域先行
    生态吸引力
    证监会提交
    透明度建设“成绩单”
    简政放权下一步:
    清理整顿中介服务
    保监会连发三份监管文件 内控“紧箍咒”套向保险投资
    保监会再度警示
    P2P平台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监会再度警示
    P2P平台风险
    2015-04-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卢晓平 ○编辑 剑鸣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剑鸣

      

      “少数P2P平台大量招募原属保险公司个险渠道的保险从业人员,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引诱消费者退保后购买P2P产品;或是承诺P2P产品高收益,诱导保险消费者进行保单质押”。昨日,保监会对近期针对保险行业的P2P平台风险进行了再度提示。

      P2P平台常见非法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销售P2P产品。少数从事过保险销售工作或对保险销售业务熟悉的P2P销售人员,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借口送礼品或进行保单升级,骗取保险消费者信任,进而获取保险消费者保单号、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引诱消费者退保后“升级”购买P2P产品;二是承诺P2P产品高收益,诱导保险消费者进行保单质押。有P2P平台销售人员号称公司开发的“保单收益补偿产品”具有18%甚至2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如此高收益下,保险消费者难免动心。

      为此,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投资者,保险销售人员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需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因此,凡是有保险销售人员推销所谓P2P或其他非保险理财产品时,投资者要提高警惕,注意查验相关证件。同时,广大保险消费者切莫因一时“贪念”而上当受骗,警惕不法分子假借P2P名义非法集资。

      由于保险理财产品功能相对完善,保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普遍只有4%-5%,但相比其他行业理财产品,保险理财产品还承担一定的保险责任,保险消费者在理财同时还享有一份保障。因此,过高的回报,显然不是保险产品。保监会希望广大保险消费者在科学理财的同时,擦亮双眼,提高警惕,谨防个别不法分子借机行骗。

      保监会同时提醒消费者,考虑自身需求,谨慎退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