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路演回放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路演回放
  • A9:路演回放
  • A10:路演回放
  • A11:路演回放
  • A12:路演回放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八五高龄“股神”
    依然在续写投资传奇
  • 机遇往往垂青那些
    偏才怪杰——读《世界是怪咖的》
  • 披沙录
  •  
    2015年4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八五高龄“股神”
    依然在续写投资传奇
    机遇往往垂青那些
    偏才怪杰——读《世界是怪咖的》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八五高龄“股神”
    依然在续写投资传奇
    2015-04-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巴菲特之道》
      (美)罗伯特·哈格斯特朗 著
      杨天南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读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巴菲特之道》

      ⊙胡艳丽

      

      “巴菲特悠闲安静地坐在时间坐标的右侧,保持着长期的耐心”,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在大起大落的资本世界里,以持续稳健的投资为股东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这是美盛投资顾问公司首席投资策略师、美国最知名的以善于写作巴菲特及芒格思想理念作家罗伯特·哈格斯特朗20年前在《巴菲特之道》中塑造的巴菲特形象。时至今日,85高龄的巴菲特老先生依然在继续着他的投资传奇,代表着人们心向往之却很难到达的投资境界。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

      在“股神”执掌伯克希尔公司50周年之际,中信出版社推出了《巴菲特之道》第3版汉译本。全书从简述“巴菲特是如何炼成的”起笔,逐渐渗透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及实操技巧,9个经典投资案例汇总出巴菲特投资企业而不是购买股票的核心思想,再分而化之形成众星拱月的“购买企业的12个坚定准则”。半个多世纪来,巴菲特的沉稳映照他人的浮躁,巴菲特的投资映照他人的投机,巴菲特稳中渐升的骄人业绩对应他人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的炒股历程。依笔者的直觉,最后几章想来是对今天的中国读者最具冲击力的:从否定过度投资组合,到剖析大众投资心理,再到论及全世界人民最缺失的“耐心”,切中了无数人心中的暗伤。相信历经股海沉浮的人,无论第几次读到此书,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这是巴菲特的至理名言。可知他战胜的并非是资本市场,而是人性。当人们群情激昂时,在“市场先生”的鼓动下,人们往往会忘记了风险的存在,而资本市场的风险已张开了血盆大口。而当人们在熊市的低迷中心灰意冷,企业价值被严重低估时,往往孕育着最佳投资时机。就巴菲特而言,他一贯保持着对优质企业的追求,有条不紊地寻找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企业,他更注重对企业基本面的分析,而忽略市场的短期干扰。数据显示,在1965年至2014年间,以账面价值计算,以巴菲特为核心的伯克希尔公司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9.4%,大大超过标普500指数的9.9%,而这50年间伯克希尔的整体增长率高达令人吃惊的7511倍以上,而标普500指数为111倍。不过不应忽略的是,巴菲特并非每年都能跑赢股指,股神也曾连续第四年跑输标普指数,但谈及未来,巴菲特基于对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信心,仍然保持乐观。

      无数事实证明,很多时候市场为投资者提供的仅仅是噪声干扰,而非有价值的信息,当一个投资者被市场绑架了神经,那么除了不满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研究显示,长期投资的主要回报发生的月份只占总月份的7%,在余下93%的月份里并无回报。在此期间,人们若频繁的查阅股价动态,就会造成严重心理负担,而厌恶损失是人类的本性,损失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盈利带来的喜悦。我们不能改变本性,能改变的就是控制查询市价的频率。

      哈格斯特朗指出,就短期市场而言,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即使你耗资数百万美元换取一次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抓着他问哪一只股票明天会升、下个月会涨,或者一年后实现100%增长,也是得不到答案的。没有任何技术、任何人可准确预测短期内的股价走势,预测明天的股价就如盲眼人投飞镖一般,所谓的“幸运”总会被“厄运”耗尽。而唯有对企业长期价值的追求,理性寻找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企业,才能在稳健中获得投资回报。评估企业的价值,在巴菲特老人眼中并非难事,具备基本经济常识的投资者只要用心,都可对企业进行大致估值。多年的投资经验练就了巴菲特的一双火眼金睛,而普通投资者,要想学会评判企业的价值,合理规避风险,怕是有许多功课需要恶补。

      

      巴菲特的价值追寻之道

      或许相对于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谈股论经畅销书,《巴菲特之道》的内容看似浅显,毕竟,20年前所记述的一切,今天读起来已无任何神秘性可言。但令人唏嘘的是,这些知识、技能所成就的巴菲特,至今还是唯一的,没有造就第二位股神。当一面镜子把一个社会的各种弊病全部照出来,甚至赤祼祼地把缺陷、短板呈现在阳光之下,即使它不叫现形记,也有异曲同工的奇异效果。20年前看似颠扑不破的真理,此时也开始逐渐被时代动摇,也许经济世界永恒的魅力正来源于其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其不断自我否定、修正、变革的强大魅力。

      以企业准则为例,企业是否简单易懂、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在20年前,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三个必备条件,其中暗含着以企业过去的表现推断未来的隐语,这在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相对缓慢的时代,确可由此甄选出优秀的企业。但在世界飞速发展变革的今天,当一众互联网企业借着全球化的春风蓬勃发展,一众传统行业不断被新兴行业所颠覆、取代之际,纵然企业有良好的经营历史,也难以保证在未来可按曾经的既定路线稳步前行,而拐点亦极难预测。

      再来看看巴菲特的管理准则。哈格斯特朗将管理层是否理性、坦诚、能否抗拒惯性驱使并列为管理准则三要素。笔者认为,企业便如同一个流动的营盘,即使担任要职的管理层,也可能因其他变故而萌生去意,甚至拉走一半班子成员。记得在一本谈中国影子银行的书中,作者对某银行行长言:“我们没有硬资产来担保。你的信心应该建立在我们的风控制度和高管的可信度上面”,对方答为“你开玩笑,那太虚了”。这也的确是太虚了,一转身说这话的高管已另谋高就了。

      人心善变,人性易变,企业管理层的素质、见识、驾驭企业航向,把握市场的能力无疑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至关重要,但在这至关重要以后,整个管理团队的配合度、企业制度的成熟度、以及企业员工对企业政策、制度的执行力,都有可能增强或者架空企业管理者的优势。一个企业便如同一个社会,其内部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产生的力量永远大于人治的力量。

      

      也曾错失多次良好的投资机遇

      让人感觉不足的是,《巴菲特之道》少有提及巴菲特投资失败的案例,其实相对于成功而言,人们能从失败上学到更多经验教训。巴菲特公开承认的投资失策案例有7宗,最近一宗便在2014年,在发现乐购的管理风险之时,没有果断出售手中的股票,致使伯克希尔的股东已遭受了税后亏损4.44亿美元。而巴菲特一贯的冷静、沉稳,也同样令其错失了多次良好的投资机遇,而投资于不景气的行业,投资于无竞争优势的企业,也同样令老人黯然神伤。在资本市场中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完人,即使业绩长虹如巴菲特,同样也有看不懂市场、失手失策之时。

      巴菲特的思想,融合了本杰明·格雷厄姆和菲利普·费雪的智慧,以及搭档查理·芒格的企业管理知识,这些经验塑造了巴菲特。从巴菲特几十年的职业经验中,在其相对的不变之中,我们总能隐约感到其渐进的、缓慢的变化。这变化既有其因视野的拓展、经验的丰富,而渐变的投资领域,也有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动,而逐渐调整的投资方向。对于其曾经看不懂的行业、企业,一旦看懂了,掌握了相关知识,曾经的禁区就变成了今天的蓝海。

      在刚刚公开的致201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公开信中,巴菲特坦言:“现在,我们已经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兼并和收购大的公司”。其实在2014年,巴菲特已在企业并购方面有颇多斩获,多次涉足电力公用设施、制造商、零售商和美国铁路领域的并购,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我们可以从这位投资圣手的最新动向中,体察到美国经济的新动态——制造业回归、零售业复兴,或许这将是未来支撑美国经济常态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兼并还是收购,其风险远远大于纸面上所看到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即使收购的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内部运营完善,在新老公司融合的过程中也会遭遇企业制度、文化的水土不服,甚至引发化学反应,在并购领域1+1小于2甚至小于1的案例并不鲜见。有时并购企业凭借一时的新闻效应、投资者的期待效应,会暂时拉高股价,而一旦踏上企业日常经营的征程,并购时的荣光很快消失殆尽。巴菲特或许在并购领域将走得更深、更远,因为这有以巴菲特及其智囊团队几十年积累的投资及企业运营经验为支撑。巴菲特并购一家企业,就如他投资一家企业所做的那样,他已对这家企业的一切已了然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