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新闻·市场
  • 7:新闻·财富管理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路演回放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路演回放
  • A7:数据·图表
  • A8:路演回放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深证成指今日实施样本股扩容
  • 开辟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广东证监局对投资者诉求“零拒绝”
  • 投资者保护·“公平在身边”
  • 信托转型之痛
  • 2014年超四成投资者投诉
    指向上市公司
  •  
    2015年5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7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新闻·财富管理
    深证成指今日实施样本股扩容
    开辟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广东证监局对投资者诉求“零拒绝”
    投资者保护·“公平在身边”
    信托转型之痛
    2014年超四成投资者投诉
    指向上市公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托转型之痛
    2015-05-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传统优势渐失 人员流失严重

      ⊙记者 裴文斐 ○编辑 于勇

      

      “信托转型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传统业务、渠道结构的崩塌速度远远快于我们在创新领域的摸索。”一信托公司副总经理告诉记者,“信托业将面对承担风险更大、资金成本上升的矛盾,而很多创新业务的盈利模式还在摸索。”

      信托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信托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4.41万亿元,较2014年一季度的11.73万亿元,年度同比增长22.85%;较2014年末的13.98万亿元,季度环比增长3.08%。无论是同比增速,还是环比增速,资产规模增速均明显回落。

      进入业务结构调整期的信托公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当它不再是炙手可热的行业,人员流失就不可避免;当它正在全力拓展新的领土时,发现原先打下的渠道网正在被竞争对手蚕食。

      员工逃离信托

      行业发展陷入瓶颈,有人坚守,也有人离开。

      从银行到信托,今年再跳槽至互联网金融公司,已经三十多岁的张帆(化名)笑称自己依然是“追风少年”。

      “互联网金融给的工资待遇更高,还有股权激励,业务方式也更灵活,处在社会转型的‘风口上’。”张帆说道,“信托业已经走到顶峰,当年的高速增长很难再现了。”

      回首过去,曾在上海一信托公司风控部门任职近6年的张帆坦言,刚从银行转过来的时候,觉得自己来错了地方,因为信托的风控部门几乎只是摆设。

      “2009-2011年,公司前端业务部分占主导地位,融资方需求大,许诺的收益也很高,风控部门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卡项目很容易引发争执,有时会被一些资格老的同事叫骂。”他告诉记者,“有的项目是公司大领导直接压下来的,我们也就走个流程。”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地产、政信、矿产信托陷入兑付危机,信托公司开始重视风控,风控部门的话语权提高。“公司领导从去年起开始为风控岗加工资,我年终奖提升了30%,但是我依然选择离开。”张帆坦言,“旧模式已经无法持续,信托公司做一单主动管理业务非常疲累,财富管理对小公司而言就是奢望了,国内非常富有的客户也不够68家公司分,船大不好掉头。”

      信托公司的离职潮从去年逐渐开始,和张帆类似,大多是看淡信托前景,跳槽至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互联网金融等热门行业。

      从2013年开始,信托公司已经难阻人员逃向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比较著名的案例有平安信托产品研发部总经理金智勇担任鹏华基金子公司一把手;新华信托副总裁童七华、华润信托结构融资部总监王明昊,分别担任深圳博时资本的两个副总裁职位;中融信托的业务负责人孙立,去了汇添富基金子公司上海汇添富资本做总经理……

      渠道网崩裂

      劳燕分飞,有监管因素也有“反客为主”因素。

      股市行情走好,由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银行组成的伞形信托利益链条走进公众视野,其中,银行提供优先级资金,信托公司提供产品销售渠道和证券交易,信托公司提供伞形信托产品和账户系统,三家同盟推进牛市腾飞。

      然而今年2月初证监会一纸文件要求券商“收伞”,暂停开“新伞”的账户,进一步规范两融业务。除此之外,证监会还针对上诉监管文件对46家券商进行业务检查,长城证券等因违规代销伞形信托受到处罚。

      监管层去杠杆的决心迫使银行转道寻找新的合作伙伴,通过基金子公司进入股市的比例正在升高,原先伞形信托利益链逐渐消逝。

      同时,商业银行代销渠道也开始收窄,国有大行只卖自己主导的产品,融资客户的挖掘、项目尽职调查、产品设计和资金募集都由银行完成。

      “总行对信托销售管制很严格,已经提高准入门槛,统一只向私人银行部客户销售信托产品,不再向普通客户销售。”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私行部人士告诉记者,“一是出于项目风险的担忧,二是杜绝各个分支行对于产品包销、飞单的潜在问题。”

      此外,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从销售渠道变成了竞争对手。早在“99号文”明确“禁止信托公司委托非金融机构推介信托计划”之前,一些大型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如诺亚财富、利得财富已经在谋划从单一销售机构向投行转型。

      “第三方财富公司自身也在经历洗牌,过去大公司包销、小公司分销的局面已难再现。现在诺亚财富、利得财富都已经独立开发项目,之后再找信托公司或基金子公司对项目进行包装增信、支付一定的通道费用,然后再拿到自己的平台进行销售。”分析人士说道。

      “第三方财富公司经过多年经营,已掌握了大量客户资源,如今信托或资管计划反沦为第三方销售的通道,而且诺亚财富、利得财富都相继入股了基金公司子公司,这让信托公司对其的通道价值相比以前也降低了很多。”上述人士说道。

      不过,对于一些直销渠道能力较强的信托公司,对销售渠道的变化不那么敏感,如平安信托、中融信托、华润信托、上海信托、中信信托、华宝信托等信托公司已经完善自己的直销能力,产品自我消化能力较强。

      私募转道券商募资

      近日上证综指重新站回4400点,今年以来已上涨超1160点,A股牛市行情延续,与此同时,阳光私募(证券投资类信托)市场也异常火热。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业绩排名前10股票策略的私募基金收益率均超过130%,其中收益率最高的“倚天雅莉3号”达247.23%,其次是“中信信托-雪球财富信融汇天下2号”达198.1%,近一个月业绩最好的当属“谷晟一期”,收益率也达到92.55%。

      收益的提升也带动了证券投资类信托的发行市场。用益信托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19日,今年以来已成立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1875款,占信托发行总量的49.43%,较去年同期提升24.54个百分点;成立证券类投资信托产品规模为931.71亿元,占信托发行总规模的25.07%,较去年同期提升16.71个百分点。

      然而,与往年牛市不同,今年一部分私募基金客户不再选择信托公司作为募资通道,除了自主发行外,私募基金会寻找成本更为低廉的基金专户和券商。

      “信托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私募发行都直接找券商,券商能包办理信托和银行的业务了,而且只收0.8%的管理费,信托却要收1%。”一家近日新成立的私募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夏先生告诉记者。

      和夏先生想法类似的私募不止一家,过去信托公司除了收取管理费,还会提供如资产托管、净值计算等增值服务,如今券商以更低廉的管理费,以相同的增值服务迎头赶上。

      事实上,券商的低费率已经令信托公司如芒刺在背。“一些私募基金客户会挑选募资成本更低廉的渠道,信托公司不得不面临私募基金客户流失的问题。”有信托公司经理告诉记者。

      “信托公司在净值计算、交易经纪、清算、资产托管等一揽子服务上具有先发优势,基金专户、券商起步较晚需要时间赢得投资者信任,短期内信托不会出现大规模客户流失。”上述人士说道,“但是必须注意到现在部分有实力的基金专户、券商也在尝试这些增值服务,较大的私募选择自己发行,中小私募会挑选更为廉价的渠道,如果信托公司不能提供更多优质的附加服务,那信托在阳光私募发行的行业地位肯定会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