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评论
  • 7:信息披露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培育“趋势性力量”是股市行稳致远之本
  • 多家险企被曝存在高危“信息漏洞”
  • 外论点击
  • 董监高减持间接持股也应严格禁止
  • “金融TPP”
    重构全球金融大格局
  •  
    2015年7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评论
    培育“趋势性力量”是股市行稳致远之本
    多家险企被曝存在高危“信息漏洞”
    外论点击
    董监高减持间接持股也应严格禁止
    “金融TPP”
    重构全球金融大格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点击
    2015-07-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点击

      ◎《卫报》7月24日文章

      英国失去了灵魂的一部分

      英国《金融时报》鲜有对日本经济的正面评价,所以当《金融时报》的东家培生集团同意将其出售给日本经济新闻集团时,颇有讽刺意味。因为日本人不信仰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日本的经济运转机制在许多西方评论者眼中是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然而,西方评论者忽视了日本经济的长期效率,这来自日本对出口型制造业的重视。一个半世纪以来,日本官员在“产业瞄准”方面获得了高度成功。如果他们想在某一工业领域达到全球支配地位,他们就将国外竞争者作为目标,系统性地弱化对手。英国受到日本企业冲击的产业如纺织设备、造船、摩托和家用轿车。

      让观察家对日本产生非议的第二个原因是日本的公共关系战略。多年来,日本官员都在系统性地夸大日本经济的虚弱。因为经济表现得越麻烦,日本面临开放封闭市场的压力就越小。然而,日本经济的强大从很多方面都能得到印证。以医疗健康为例,日本国民的平均寿命预期已从1989年的78.8岁增到今天的84.7岁,并且这不是因为饮食,而是社会医疗体系的完善。再如贸易,去年英国往来账户赤字为1620亿美元,而日本往来账户盈余达450亿美元。考虑到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其经济成就更令人瞩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劳动力已减少了近10%,而英国的劳动力是稳步增加的。

      当然,日本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这周东芝公司被曝出多年来的大规模利润造假。但一个被忽略的新闻点是东芝的审计公司,总部设在伦敦的安永公司多年来居然都未发现这些问题。

      《金融时报》被收购,与目前英国经济中的一股潮流相一致,即越来越多英国经济制高点被外国公司控制,如科勒斯、吉百利、皮尔金顿和捷豹。不同的是,这次是英国失去了灵魂的一部分。

      (作者系埃蒙·芬格尔顿 贺艳燕 编译)

      

      ◎《经济学家》7月25日社论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谈判接近终点了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是近年来最为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如果完成,它将是最大的地区贸易协定,因为其成员占到了世界经济的40%。7月28日至31日,多国贸易部长齐聚夏威夷茂伊岛,有望为这一漫长复杂的协商画上句号。

      评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所带来的精确收益是复杂的,不仅因为协商仍是保密的,因为即使相关细节被公知,也很难评估其效果。由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最具权威性的研究推算,到2025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将为12个成员国带来285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但基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模式,现实更为复杂。如果减弱对关税的影响,那收益将会变小。

      其实,尝试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算出精确的价值并非问题的关键。首先,这一协议希望能扩展到更多国家,菲律宾、韩国、泰国等都表露过加入的兴趣,最终协议也希望能吸引中国。如起始的12个国家扩展到17个,收益可能会更大。第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的主要目标不是削减关税,而是为全球商业建立新规则。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首轮谈判至今已有5年,在未来最新的谈判中,仍会有戏剧性变化。有人认为如果不能保护奶农的权益,加拿大有可能退出谈判。由于贩卖人口猖獗,马来西亚有可能退出。如果日本开放农业贸易,也将面临国内的强烈反对。但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是必须足够大。遗漏中国只是完成这一协议的权宜之计,这注定会成为一个巨大缺口。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很可能面临两个问题。以纺织业为例,越南和马来西亚都期望被允许继续从中国或印度获得布料。同时,越南和马来西亚的服装制造商承认排除中国成品将有助于保护他们免受最激烈的竞争,而这恰恰违反了自由贸易的宗旨。

      (贺艳燕 编译)

      

      ◎《独立报》7月25日文章

      金融压制让政府而非普通人受益

      由于政策选择的有限性,政府开始越来越诉诸金融压制。“金融压制”这一概念由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在1973年首次提出,是指政府让储蓄和资金流向公共部门,以降低其借款成本,清偿债务的措施。这类措施包括实行新的税收、增加现有税收及降低国家福利或公共服务。

      高税率将以微妙的方式出现,如政府服务的共同支付方案、用户付费和特别征费等。退休福利将通过提高最低退休年龄、降低福利水平、排除通胀影响等来实行金融压制,而这些政策都被包装为符合社会、伦理的进步倡议,掩盖政府金融压制的需求。政策制定者还将维持低的名义利率及负利率,通过调整利息收入和利息成本,来完成对财富的重新分配。

      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在2013年发布了一项报告,发现在2007年到2012年间,利率和定量宽松政策导致了总额1.6万亿美元(1.03万亿欧元)的净资金向美国、英国和欧元区政府。损失则由家庭、养老金、保险公司和外国投资者承担。这些国家的家庭损失了6300亿美元的净利息收入。

      货币贬值是金融压制的另一个工具。近年在美国、英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多次运用货币贬值,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贬值的收益归于出口者,成本则由每一个人承担。

      可以想象,未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还将不断增加。债务货币化及购买力损失即是对财富所有人及主权债券人的一种税收,他们重新将真实资源从储户转移至借款者及货币发行人。最终,被用来管理危机的政策惩罚了勤俭节约,奖励了挥霍浪费。

      (作者系《极限金钱》作者萨蒂亚吉特·达斯 贺艳燕 编译)